内蒙古沿边地区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初探
2012-04-29赵秀清
赵秀清
一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为此,我国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问题的提出
从自治区区域发展看,存在了两个层面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于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地区。近年来,呼包鄂依托较好的发展条件,以占全区11%的土地、28%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全区一半以上。东部五盟市面积占全区的56.2%,人口占全区的52.6%,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不足全区的三分之一。为促进我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自治区分别出台《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是我区沿边地区与腹地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区共有19个边境旗市(15个旗、4个市),57个边境乡镇(苏木)。土地面积61.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3%。总人口197.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促使自治区沿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与呼包鄂、东北经济区等腹地相比,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2010年,沿边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区的9.7%,财政收入占全区的6.8%。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9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尽管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1%,由于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成本较高,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生活质量的改善。
如何推动沿边地区与呼包鄂、东北经济区等腹地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是自治区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就自治区沿边地区自身的发展基础、条件和潜力而言,在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条件尚不成熟。从区域互动的角度考虑,自治区可以大力推进沿边地区与腹地协同发展,发挥腹地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作用,构建沿边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新的格局。
二、沿边地区与腹地经济互动的必然性
(一)沿边地区对腹地经济全面发展具有牵动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充分释放各方面潜在优势,增强对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也促使沿边与腹地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牵动腹地经济发展。我区沿边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对腹地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牵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区沿边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多、储量大,畜产品资源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二是沿边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陆路相连,现有对外开放口岸19个(公路、铁路、航空),其中常年开放边境口岸10个。两条欧亚铁路分别经由满洲里、二连浩特通往俄罗斯和蒙古国,成为中国通往整个欧洲最便利、最捷径的运输与物流通道,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另外,沿边地区与俄蒙毗邻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和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对轻工产品具有旺盛的需求,俄蒙两国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沿边地区的经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三是从开发开放战略上看,向北开放在国家对外开放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将我区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提出大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努力构建面向北方、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桥头堡,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指明了方向。同时,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是落实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务院促进我区发展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必将形成政策集聚和叠加效应,为自治区沿边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腹地经济是沿边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内生力量
我区及周边腹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众多的技术人才。腹地的产品生产、输出与需求是沿海港口的主要货源,腹地经济发展是沿海经济带率先崛起的重要支撑。因此,内蒙古腹地的发展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沿边地区作为内引外联的窗口,为内蒙古腹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重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沿边地区进行产业布局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吸引腹地原有产业中适宜在沿边地区发展的产业到沿边地区发展,推动腹地传统产业转型与向沿边迁移、技术储备的再利用和人才的区域流动。从这个意义上,广阔的腹地是沿边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我区必须对外坚持国际化导向,对内实施一体化互动
内蒙古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是制约内蒙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难题都要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和始终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沿边地区是区外、区内腹地资源、市场的交汇点,其口岸建设与经济发展要跟踪国际发展新趋势和产业发展新特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吸引国际资本,以国际化战略为导向,高标准、高效率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这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瞄准国际市场的最好诠释。对于区域内部而言,沿边地区与腹地是同一区域的两个部分。腹地经济是沿边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口岸的建设和口岸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到腹地货源结构、货流规模等区域内部市场需求的制约。口岸货物的输入需要腹地市场的消化,口岸货物的输出直接来源于腹地的产出。只有通过一体化,进行优势互补,互动发展,降低沿边地区与腹地的交易成本,才能形成区域合力,最终实现区域资源和市场的共享。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内蒙古沿边地区口岸功能作用发挥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沿边与腹地之间的协作与互动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很微弱,多单项联系,少双向互动,导致内蒙古在区域内的市场分割,交易成本偏高。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沿边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区沿边地区属欠发达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稀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开发和开放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沿边各口岸之间尚未形成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轴带,这种状况制约了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顺畅进行。当前,我区沿边与腹地经济的互动仍然是源于初始的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产品交互需求展开,使互动发展处于初始的、被动的、微弱的自然状态;在市场开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虽然政府主导的区域互动发展只具备协调功能而不具备动力功能,只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的有效环境,并不是源于经济发展驱动的、内生的、自觉的、主动的互动发展格局,但就当前内蒙古沿边与腹地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这种政府主导又是必须的。
二是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传导机制尚不健全。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当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腹地,尤其是自治区西部地区已形成众多的产业集群,呼包鄂城市群内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虽然沿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潜在的市场容量,但是沿边地区在腹地产业转移方面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规模和效果。一方面,腹地企业拥有一批熟练劳动力和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才,他们可能会因为相对优越的职场环境和完善的福利待遇,不愿意随着企业迁移至沿边而趋于流失,对企业来说会形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沉没成本。另一方面,沿边地区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企业治理结构缺乏效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配套能力低;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不高,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这都成为影响腹地企业向沿边迁移的现实障碍。
三是沿边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不均衡。我区西部呼包鄂城市群与沿边地区的联系强度较高,互动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010年,呼包鄂“金三角”地区GDP总量占自治区GDP总量的比重接近60%。呼包鄂城市群自身就有与沿边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础。而自治区东部地区与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之间联系较弱,互动发展水平低。
四、对策建议
首先,加大对自治区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力度。在自治区沿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程度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到自治区沿边地区吸引周边地区以及国内外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能力,关系到沿边地区的发展潜力以及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区域内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造高标准、开放式的铁路、公路,形成快捷、方便、内外沟通、等级较高的运输网络。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与直接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要考虑基础设施系统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布局。在区域基础设施利益合理分享和利益补偿机制下,腹地中心城市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沿边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等多方面支持。
其次,立足沿边地区与腹地中心城市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沿边与腹地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形成既有本地特色,又互动发展的大产业布局体系,构筑强大的内蒙古经济整体对外竞争能力。一方面需要规划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之间的产业布局与专业化分工,尤其是在煤化工、有色金属、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产业方面,要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域壁垒,鼓励强强联合,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的扩散功能,扩大二者互动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加快沿边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使口岸与铁路、公路、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辐射与连接众多的物流链,将口岸与腹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再次,充分发挥沿边地区内引外联功能,发展区域外向型经济。沿边地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口岸运输体系与内陆交通体系,是自治区对外开放、内引外联的窗口与纽带。因此,要发挥沿边地区的对外联系优势,依靠吸引境内投资,在口岸后方形成国际性、区域性加工基地和配送中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国内区际贸易及边境贸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