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土”的方法种菜
2012-04-29盛湘颍
盛湘颍
在广西南宁马山古寨,很多农民在房前屋后留着一小块自留地,种些青菜、红薯,养些土鸡土鸭,还有农民会用最老的谷种种一小块田地,不施化肥,有虫了就让鸭子去吃虫,据说这样的鸭间稻米最香。2000年,为了更好地利用山区遗传资源、选育更适合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宋一青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广西启动了参与式玉米育种项目,让专业育种家和农民撞出了育种的火花。
短发、笑容可掬的陆荣艳是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的一名农妇,也是村民公认的乡里的女能人。今年3月9日,身为古寨村村委副主任的陆荣艳引领9位村民共出资8万元成立的马山荣艳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古寨村挂牌,这是马山县第一家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电话那头,陆荣艳笑着说:“我种的菜淋的都是农家肥,不用一点化肥,因为我想让我城里的朋友也吃上我亲手种的好菜。”
在古寨瑶乡,陆荣艳是学用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她多次引来中科院、广西农科院、广西玉米研究所的技术专家到古寨讲学授课,积极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带领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发展金银花、竹子、杜东母猪等特色种养业,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50元上升到2009年的2500多元。
让农民参与选种
马山县古寨乡上古拉屯山多地少,全屯共313人,人均拥有耕地仅为0.3亩,粮食作物则以玉米为主。据陆荣艳介绍,以往的玉米种子有祖上留下来的老品种,也有购买的新品种,一亩地需4斤玉米种子。然而,市场上买到的玉米品种虽然在平原耕种可以高产,却不适合当地的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易受病虫害影响且不便留种。
“我家有2亩6分地,上半年气候好的话,玉米可亩产八九百斤;下半年,会留出1亩1分地种植黄豆和黑豆,剩下的空地种植玉米,亩产约为上半年的70%。”陆荣艳说:“若遇着风大,或低洼地遭水淹,玉米秆子一倒,没有收成也是有的。”每年,为了能种出口感更佳、产量更高的玉米,相邻村落的农民就会互换种子,或者去市场购买新品种,选择一小块地尝试种植。
陆荣艳称,有一年,有村民从市场上买了玉米新品种,植株长势良好,产量也高,但最终得知是转基因玉米时,大家就放弃了。直到2000年前后,这种状况才随着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高级研究员宋一青在广西建立的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慢慢改变。正是看中了广西省的农业生产条件脆弱,且80%的种子供应来自农民自己的种子系统,宋一青以玉米育种为主,引领来自广西马山、弄律、三叉、陈塘、武鸣、弄社等村庄的5个妇女农民小组,6个乡镇推广站和2个育种机构,展开研究。
2001年初,上古拉屯包括陆荣艳、蓝爱美在内的8位妇女成立了妇女合作小组,开始加入参与式选育种活动。据宋一青介绍,“参与式植物育种”即在育种师的帮助下,当地农民通过去雄、混合选择和家系选择等,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作物品种。育种师再采取更复杂的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完成育种工作。为了不影响村民一年的玉米收成,参与该项目的8户人家中,每户只需留出1、2分地试种新品种。同时约定,倘若新品种的收成低于原先品种,项目组就给予每亩400元的补贴;倘若颗粒无收,补贴翻倍。
2001年8月,12位专业人士联合村民在古寨村举办了一场“农民自选作物品种交流会”,按1分到10分的满意度,大家对收获的一二十个玉米新品种打分。随后几年间,3个品种由于农艺性状、传统习惯和经济效益被农民选中,5个外来品种试种成功,5个当地品种得到改良,1个由女性农民改良的品种也在项目地区广泛应用。最后,全村群众在农作物品种上进行了全面改良,种植农户由原来的8户发展到700多户,玉米总产量打破了历史新高。
2006年,古寨村开始尝试种子生产,上古拉屯的农户和育种专家共同培育出的品种“桂糯2006”每年都会制种2—3亩,制出的种子还被销售到外地。交流过程中,农村妇女对育种原理显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们更关注谷物烹调质地、孩子爱吃程度、易留种等品质,对于生计的危机意识、可持续意识更强,还尝试让黄色玉米和白色玉米杂交。”宋一青笑着说:“目前在广西,若干提供和出售数年前更多更广泛的玉米改良品种和当地品种的公司已经崛起,许多公司是由妇女在经营。”
“小农”也走高端路线
在广西试验地,除了玉米种子,大米和蔬菜的种植和销售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上古拉屯,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土山地种植蔬菜,不施放任何人工化肥,不喷洒任何农药,不搭棚,阳光充足,全部用农家肥种植,这些蔬菜味道好,当地市场上也好销。
广西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计划还开拓了推销本地作物的新方法。2005年起,广西横县陈塘和三叉的村民不仅尝试种植有机水稻,而且个别有机种植示范户还合作起来组建了两个有机绿色种植协会,在广西东南部的横县声名鹊起。农民把自种的大米命名为“诚信米”,还在米袋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每一位享用大米的城里人知道其出处。
同时,在该项目的推动下,一个促进城乡互信互助为宗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爱农会”在广西柳州市成立了。周锦彰、骆泽红、彭亮等几名都市人因为想推广健康的农业,便成立爱农会,并出高价请农民先养出纯正的土鸡来。他们还贴钱办起了“土生良品”展览馆和土菜餐馆。现在, 爱农会成为了“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广西典型,即由农户不用化肥农药、工业饲料进行农产品生产,然后组织城市消费者以双方协定的价格购买。
2008年,上古拉屯5户农户尝试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土猪,产品向饭店提供。发展至今,合作小组成员有28户,(大都是45—60岁之间的女性),其中有13户农户种植6亩有机蔬菜,2011年前9个月,其有机蔬菜和土猪总销售额近7万元。对比山东泰安的有机蔬菜单价,宋一青惊喜地发现,近几年广西试点单位的绿色蔬菜单价涨幅反而更高。
“我们在用农夫法则在经营‘爱农会。”骆泽红说,农夫法则也就是小农经济,农夫卖的是“生活里剩余的产品”,是“自给”以后的“余物”,而“爱农会”在收购的时候,考虑到的是城市人的需求,以及农民是不是真正想卖掉这些“余物”,基于这种朴素的物物交换,体现的是生活本真。
今年3月中旬,在阿姆斯特丹De Rode Hoed中心剧场内,一场有关“粮食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论会围绕着“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展开。宋一青在会上表示,粮食可持续性发展在中国的确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她带领的研究小组尝试通过有机农业市场化、加大科技扶持和促进小农经济合作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宋一青表示:“我们在广西的工作证明,我们需要与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携手合作,让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方都加入进来,通过与其他有志于促进乡村公正公平创新、改善农民生计的人士建立社会联系,实地的行动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也表明,切实的行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且处理乡村现状的复杂性,从而带来意义更为深远的创新活动。这需要时间,却是可以做到的。”宋一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