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急诊室门口的医生
2012-04-29孟庆义
孟庆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由于举办院运动会,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多数到医院文体广场参加比赛或加油助威,只留下李医生和几位护士值班。
接近傍晚,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开始了!“运动员”什么打扮都有,有穿白大衣的,有穿运动服的,甚是 “养眼”。李医生禁不住走了出来,到急诊门口偷闲观看。
神经科杨医生从远处跑了过来,快到急诊科门口时,好似脚底一歪,突然倒在马路上。热闹的人群戛然安静下来。
李医生迅速冲向前去,将倒地的杨医生翻了过来。
“没气了!”李医生右手迅速伸向杨医生的颈部,开始触摸颈动脉。
“脉搏摸不到,可能是心室颤动。”李医生想,遂举起右拳,向杨医生的胸部重击一次,然后将双手放到杨医生的胸部,开始快速进行胸外按压。同时赶到的护士小王开始给杨医生做人工呼吸。
约抢救两三分钟,杨医生恢复了神智。随后,李医生和护士把杨医生抬上担架车,送到急诊抢救区。
由于现场处理及时有效,到达抢救区时,杨医生已完全恢复,各项生命征象均恢复正常。
后来的会诊分析,30多岁杨医生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但缺乏持久锻炼,此次超量运动造成心脏缺血,发生心律失常,很可能是突发心室颤动,差点发生猝死。
专家点评:
所谓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强调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上因不科学健身或多种原因而猝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近年来逐渐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超负荷运动是诱因
如果心脏有缺陷,如心脏闭合有些问题,在运动量不大时,泵出去的血,发生一点回流,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但是运动起来后,心排血量就不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了。而人运动起来后,心肌需氧量迅速增加,心肌不能缺氧,一旦血供不足而缺氧,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就会减弱,产能减少,无法提供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就会导致心肌梗死。
另外,运动后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更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可造成某些人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心律失常;或心脑血管破裂,致心脏骤停。
需要警惕的是,年轻人易发生猝死。原因是年轻人潜在的疾病还没有显现,让他们自以为自己很健康;再则,年轻人活力四射,会情不自禁地去做超负荷的运动。
非常不适仍运动是高危行为
人在运动时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情况,不少人以为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予理睬,继续运动,甚至认为这是自己运动量不够,导致身体变差,更坚定了继续运动、加大运动量的信念,这样相当危险。
争分夺秒抢救
“猝死”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若4~6分钟抢救不过来,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
所以,如果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昏倒在地,应立即将其平卧, 呼叫并拨打120;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救治,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最重要,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了解自己身体后再适度运动
要运动就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因素,其中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者为高危人群。所以,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参加较强运动之前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例如未经过严格体检和没有训练基础的人不应该参加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比赛活动。定期体检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同时要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体检要更加严格,包括心脏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脑血管造影等。
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途径是定期动态体检,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耗量等生理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可早期发现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怎样知道自己的运动有没有过量
(1)能顺畅呼吸交谈。如果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出来了,那就是运动过量了。
(2)全身微出汗。如果跑完步,大汗淋漓,那是运动过量了;如果一点汗没出,那是运动时身体的代谢量太小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唯有全身微微出汗,才说明运动量恰恰正好。
(3)肢体有点酸,是正常的反应。如果肢体很酸疼,就是运动过量了。休息了一夜,代谢产物还没有清除掉,所以才酸疼。
(4)睡觉睡得酣,说明运动量恰到好处。通过一夜的休息和物质充分的再合成,保证了新陈代谢,所以睡得酣。有人运动后,总也睡不着,那是运动过量了,让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难于抑制了。
(5)精神很饱满,精神和情绪良好。这是身体适应运动量的一个整体直观的现象;如果很疲惫,那就是运动过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