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家大院的密码

2012-04-29申晓飞

当代人 2012年5期
关键词:八角楼老鸦元宝

申晓飞

邯郸市峰峰矿区西南部的老鸦峪村有一处王家大院,论名气,它显然不及同名的山西省灵石王家大院。但是在规模和建筑特色上,此王家却不输于灵石王家。与这些晋商名宅不同,老鸦峪王家的名气更多源自这些传说——“九门相照”未完工的遗憾以及家族内“飞毛腿”武艺高超的长辈。有人绘出王家大院的建筑平面图,从而发现大院呈一个“王”字形。但是王家后人对此还有着新的解释,王家大院暗含着怎样的密码呢?

文物普查组的发现

进入老鸦峪村要走上一段斜坡,直到看见一座矗立在坡上的类似于“城堡”的建筑,才算踏进村子。“城堡”的外围为八角形,当地人称它为“八角楼”。这是王家上院的门,也是整个王家大院的正门。

2007年10月份,执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普查小组正在邯郸地界上考察,其中一支是由齐瑞普带领的第五小组,他们在10月下旬来到峰峰矿区。

小组一共5人,其中两人是峰峰文保所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到这里后,当地镇上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老鸦峪村有一处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宅院,人称“王家大院”,它“保存较好、值得看看”。于是他们动身来到老鸦峪。

对老鸦峪的王家大院,他们进行了一天的考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齐瑞普对这座“八角楼”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它“很独特、很漂亮”。并且“从1997年开始从事考古工作,去过很多地方,这种建筑却在其他地方没见过。”

齐瑞普将收集到王家大院的资料做了简单整理。不久后,很多媒体报道了峰峰矿区也有座“王家大院”的消息,这时老鸦峪村王家大院才逐渐受到关注。

“漏斗形”的枪眼

八角楼为两层楼,南北长15米,高7米多,有四个直角、四个钝角、两个内直角。八角楼大门是两层木门,开在东北角。一层楼东面只开着这个门,西面的墙上开有两扇窗户、三扇门。

通往二楼的楼梯建在北墙上,这面墙部分倒塌,因此从一楼走上二楼已比较困难。楼梯拐角的围墙上有一个枪眼,除了这个枪眼,二楼四扇窗户下半米的地方也都有枪眼。这些枪眼外小内大,呈“漏斗”状。

峰峰文体局赵立春说:“这样的话,从外面看枪眼是一个小孔,隐蔽性高。而里面的射击者,架上枪械就有更多的射击旋转角度。”然而,为什么八角楼上会有如此多的枪眼呢?

王家后人王耀书说,作为王家大门,八角楼建造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事实上,八角楼北侧还曾有一座“过街楼”,据说它高8米,上面三面留有枪眼,可以“一枪锁三眼”。可惜现在已经倒塌,只有些模糊的建筑痕迹。

由于北面是进村的大路,过去土匪猖獗经常由此进村抢夺财物,于是王家在此修建过街楼和八角楼。当然,在王家大院的后方——最南端也建有炮楼。不仅如此,王家大院内也建有“碉堡”,照壁上也开有枪眼。王耀书说,他的二爷爷王广澍就是在八角楼上与土匪打仗时死的。由此可见,王家建造如此之多的防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八角楼”并非唯一

八角楼是王耀书的爷爷王恩淑于1928年建造的。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它建于1930年。为了确定建造时间,王耀书找到住在天津的叔叔,从他那里得到了这个确切时间。

然而,八角楼的设计者却并非王恩淑,而是由当时磁县观台镇六河沟煤矿矿主日本人巍矿士设计的。

王恩淑那时任磁县民团的一个长官,巍矿士可以说是“靠”着王恩淑。王耀书说:“当时我爷爷对巍矿士说,想要建一个气派点的王家大门还要兼顾防御,于是巍矿士模仿煤矿上的一个角楼,设计了这个‘八角楼。”

或许建筑形式独一无二,但是“八角楼”的名字却并非唯一。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茅坪村也有一座八角楼,它是屋顶起八个角,所以称“八角楼”。而王家大院八角楼是整体的。据说,建造八角楼时所需的“直角砖”“钝角砖”等异形砖,都是王家人自己烧制的。因此它们之间不管是外观还是實用性上都不相同。

主人毕业于国子监

进了八角楼,第一个院子是王家的书房院。中间正房、左右厢房,一处典型的四合院。齐瑞普说:“这种格局的庭院是冀南民居特点之一。”

书房院北厢房的门额上刻有“惠、迪、吉”三个字,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的“惠迪吉,从逆凶”,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书房院与“五间楼”院相连,“五间楼”院是因正房为开着五扇窗户的楼房而得名。在这处院,五扇窗户上分别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是伦理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这些木雕的文字上,体现着大院主人所秉承的儒家传统思想。

书房院、五间楼院的主人是王恩淑的父亲王心铨,他毕业于北京国子监,是个“满腹经纶、孔孟之道”的人。国子监是我国隋朝以后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王心铨的院落是整个王家大院的“上院”。王家大院的“下院”,是王心铨为其弟王心钰建的,位于整个王家大院最南面。

元宝用粪筐抬出

王心钰住的大院除了我们前文提到的炮楼,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建筑——元宝洞。

“元宝洞”其实是账房院的4间房屋,因为都建成券形项,从外面看就像窑洞,而这里面存放着王家钱财,所以人们称这些屋子为元宝洞。王耀书说:“元宝洞原来是土洞,是后来用青砖包裹起外面土坯的。”

原来,王心铨为弟弟建的这处院是在账房院旁扩建的,建造账房院的主人名叫王兆祥,是王心铨的爷爷。元宝洞的窑洞设计,也源自于王家先祖有居住窑洞的习惯。

据说,王兆祥有一次到集市上买骡马,一个小贩看他其貌不扬,有点看不起他,没卖给他骡马。于是,他回家命人从元宝洞用粪筐抬出元宝,放在小贩面前,以显示自己的财势。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现在已无从考证,事实上关于王兆祥的故事村里流传得还很多。

在这众多故事之中,王兆祥一手设计王家大院内最大、最有特色的“九间楼”的故事却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

建造“九间”的风险

九间楼是王家大院内最高主体建筑,楼高约10米。与五间楼一样,九间楼所在的大院称为九间楼院。

要说九间楼院,在整个王家大院中地位不只是最高,而且是以它为轴,再向四周扩建,最后呈上院、下院、中院的格局。中院就是九间楼院。

与上院、下院建于民国时期不同的是,中院建于晚清。“最早能推算到道光十年以后。”王耀书说。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在老鸦峪村有一块碑,这块碑上记载了村子曾在道光十年又四月二十二日酉时地震,“庙宇、桥梁、房屋一概倾塌”。因此这处院最早只能建于道光十年,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

在封建社会,对建筑的等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建造正房为“五间楼”的大院已是颇具规模。比如晋宅名院中乔家、渠家、曹家以及王家这四个大院,正房楼高虽二至四层不等,但都不超过五间。一楼多户,也能看出王家大院在建筑上与晋宅的相似。

赵立春说:“‘九是建筑的最高等级,是只有皇宫内廷才可以使用的建筑数字。”难道,住在老鸦峪这个偏僻乡村的王家,建成这座“九间楼”的大院,就不担心“犯上”吗?

要了个小伎俩

事实上,王家人知道建造这“九间楼”的风险。不过,王兆祥巧妙通过在屋后立垂柱和屋前盖厢房,使人们从这两个角度看去,“九间”被巧妙地分割成“五间加四间”。而当你走上楼去,屋内也是七扇窗户、二扇门,并非“九间”。据说,后来官府也派人下来察看九间楼,但是“他,王兆祥就是耍了这么个小聪明,相安无事。”

齐瑞普说:“这也从侧面看出,晚清时期,皇权的威慑在民间已不是那么重了。”

然而,九间楼的落成,不过是王兆祥建造大院的一小步,按照他的想法,以九间楼为正房,前面建造的新宅院,最终可以让王家大院形成“九门相照”。“九门相照”是过去大家族建大院时较为常用的一种建筑风格,为的是“讲排场”。先建位于一条直线的“一进四”院,这样打开每处院的大门、后门,站在一进院门外可以直接看到正房。

他離自己“九门相照”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实现了“八门相照”,但是那一扇门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王兆祥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实现。这一扇门成了王家的一个遗憾,也是王家大院的一个遗憾。造成这个遗憾的,可以说是一家“最牛的钉子户”。

十乡不换的土地

王家大院的第三处院后有一户贫民家的房子。王家要想实现“九门相照”就必须在这块土地上建造房屋。于是,王家请人来到这家说合,希望能将土地卖给王家。

由于平日早就看不惯王家人财大气粗,所以这家人并不买王家的账,还说,若买可以,你王家人把地买到哪里,就用元宝铺到哪。没想到,王家人说,好,没问题,你要铺一层还是双层。这句话激怒了这家人,于是说,你王家人就是用十个乡的财富,我也不会把这块土地换给你。此后,王兆祥有了“十乡换”的绰号。至今,村民还能指出这块“十乡不换”的民宅。

虽未完成“九门相照”,然而后人以九间楼为轴建造的上、下院,令王家大院从高处俯瞰形似一个“王”字。无独有偶,晋宅王家大院,也是一个“王”字。赵立春说:“这个‘王字既是姓名号,暗地里还有更深的文化含义。”山西民俗专家在解释晋宅王家“王”字形建筑格局时说,符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由此可见,王家姓氏与儒家思想在大院中的巧妙糅合。”赵立春说。

平面图上的密码

王家大院最终形成“王”字格局,是王心铨的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而为,现在已无从得知。不过,王耀书对“王”字格局,还有着另外的理解。

他走遍王家大院画出大院平面,从这图上,可以将大院格局组合成“中国山西”四个字,之所以是“中国山西”,是因为王家先祖于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这是长辈教谕我们不能忘本。”王耀书说。

“中”与“山”从图上看,不难理解。

“国”字却是需要与老鸦峪地理有关。老鸦峪四面环山,是一块“十山九勾头、必定出王侯”的风水宝地。“四面环抱,中间一个‘王字,这不就是‘国字吗。”王耀书说。

对于“西”字如何理解,王耀书以王家大院坐西朝东的建筑风格来解释。“在村子里可以说除了王家大院,其他民居都是坐北朝南。长辈这样盖正房,一定有他的道理。”

关于王家坐西朝东的建筑格局,原峰峰文化馆馆长马全详提出了不同于王耀书的说法:“老鸦峪是西高东低,在过去开发用地比现在要难得多,王家大院是直接借用这样的地理来建造房屋,这也算是没办法。”

不过,对于“西”字,王耀书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爷爷王恩淑建造的八角楼顶上,在最醒目的北面突兀起三面墙,墙上刻着的石雕类似一个“西”字。难道王家大院真的是长辈对子孙“不可忘本”的一个训诫吗?

主人故事:吃了官司导致没落?

王家以何起家,是商还是官,至今无人知晓。后人只能猜测,王家是在王兆祥时开始兴旺,并达到顶峰。

关于王家人从事过的职业,也只有王耀书讲的“王心钰是一名医生、王恩淑曾任保安团团长。”

虽起家并不确切,然而关于王家如何没落,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说是一个在王家担任羊倌的伙计,在王家一直做事,王家却从未发给他工资。他向王家主人要钱多次无果后,恼羞成怒,把羊偷偷卖了,并把卖羊的钱花了出去。

王家人知道后,就让家丁“教训”此人,不料将人打瞎。这个人后来告到磁县官府,磁县官府对王家的财富早有耳闻,于是给予王家经济处罚,让人先将元宝洞的钱财“暂时”扣留、收管。后来,磁县官府修建鼓楼,直接“借用”了这些钱。此后,王家一点点走向没落。

为了确认这个传言真假,王耀书曾亲自赶到磁县,鼓楼确实有,不过“是不是王家钱修的,一直对不上号”。

王家有个“飞毛腿”

王兆祥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王三纲、王三光、王三德、王三才。其中,王三德被村里人说是“保护王家大院”的人,因为他身怀高超武功。

传说,有一天他的父亲想吃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的包子,他立马出门,在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到了卖包子的地方,并且很快将热得冒气的包子带给父亲。因此,他被人称为“飞毛腿”。

故事自然夸大,但是王三德确有其人。王耀书听长辈描述王三德时,说他可以不用梯子,直接靠手和脚的攀爬,“飞”上九间楼。

后记

如今王家大院正在开发旅游。马全详曾拟了一份规划书,他似乎是借用晋宅王家大院的开发模式,先建成“中国民居艺术馆”保护起来,继而再进行开发旅游。这份规划书也是先将王家大院挂上“民俗博物馆”的牌子。

土改后,村里人分到了王家大院的房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重新划分地皮后,人们才陆续搬出大院,在新地皮上盖新房。虽然搬出大院,但是村里人对这座大宅院依然有着很深的感情。

王姓依然是村子的大姓,他们在闲暇时,依然会说起王家过去的故事。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八角楼老鸦元宝
一条叫元宝的金鱼
烤元宝火
老鸦瓣属药用植物地理新分布
八角楼的灯光
射鸦记
青春舞动《八角楼》
老鸦瓣黄酮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井冈山
老鸦
井冈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