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
2012-04-29朱宁波
朱宁波
摘要: 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只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生物课堂,从而开创生物教育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多媒体利与弊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媒体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进行教育实践,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缚,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
多媒体教学能将录像、声音、投影、DVD、包括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集中于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在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奋点得到多方面的刺激,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多媒体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一)课堂容量大。
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而且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进行了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大量使用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材的信息量非常多,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拓宽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例如在处理“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时,本节的重点、难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总共有六个,每一个实验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每一个实验的现象也都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起始装置、画实验现象(朝哪边弯曲),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条件和现象的差别,这样一来,一个实验至少就要花五分钟,再加上课前的导语和介绍“向性运动”的概念,一堂课估计来不及总结探究实验的步骤就结束了,如果使用幻灯片或动画,那么我们可以在备课时画好所需要展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图像,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比教师临时在黑板上画的要好。实践证明,多媒体课堂大容量、高效率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二)使连续的生理过程动起来。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生理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时间上连续、空间、形态、或物质等很多因素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挂图,然后凭借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把这些生理过程分成几个阶段,逐个讲述各阶段的特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中可能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转录和翻译”这一节内容的处理上,利用Flash动画把整个过程制作出来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难理解主要是在他头脑中没有清晰的影像,如:不知道mRNA怎么跑出来的?核糖体到底什么样?tRNA又是什么样子?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怎么运过来的啊?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一个动画,将学生的所有疑惑都消除了。因为脑海中有这个清晰的过程,再结合书本知识,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生理过程了。
(三)能展示实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抽象的事物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在脑海中没有相关的信息,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生物教学过程经常会有新的名词,比如在讲到胚芽鞘的时候,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更谈不上研究它的向性运动了。如果采取实物图片投影,直接把胚芽鞘的实物图展示给大家看,把结构和造型分析给大家看,看完后,学生想:“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我们再讲胚芽鞘向光弯曲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了,这时候胚芽鞘不再是抽象的了。教师的口才再好,比喻再恰当,讲出来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学生想象出来的“实物”可能与我们的实物相去甚远。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就更谈不上运用这个结构去解答各种题目了。比如在处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及四分体的时候,染色体在书本上是这样的,练习上又是另外一种,考试卷上还有可能是别的样子,那真正的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可能也迷糊了。这样的结果,离新课标中提高生物学素养只能越来越远,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拿不出实物来,适当地展示实物图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消除他们对抽象事物的枯燥乏味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能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对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有着极强的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不可思议”的发挥,或者利用软件公司创造出的娱乐性的交互材料,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示范功能呈现于学生面前。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又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二
多媒体为生物教学带来了活力,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手段。但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新刺激太多,把重点知识掩盖。
很多教师盲目迷信多媒体,认为有了多媒体才算得上现代化的教学,才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结果课堂上一味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学生接受的新鲜刺激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避免学生的感官疲劳,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量的信息涌入,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表面上看懂了,而实际上并未深入。有的学校还要求一定要用多媒体上课。于是,某些老师为了服从领导的安排,盲目地把课本知识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课堂上完全脱离黑板,本来一块黑板完全可以容纳的内容,现在却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地过去,致使学生临下课时脑子一片空白,对这节课的内容却无从回忆。像这样盲目的做法是绝对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现代化工具,我们应根据需要来合理地利用这种工具,绝对不能让多媒体束缚住我们的课堂。当用则用,决不能为用而用,否则,其结果一定是“哗众取宠”,把整个课堂搞得一塌糊涂。
(二)课堂知识无法再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充分说明记笔记的重要性。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刺激很多,于是在课堂中被各种动画、图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教师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分析重点、突破难点,虽然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但是学生只局限于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没有动手记;或者学生想起要记笔记,但到底哪个才是重点知识,哪个该记,哪个不需要记,看上去全都重要全都要记下来;或者刚记到一半,老师已经跳到下一个知识点了,开始另一个知识点的分析,来不及记;不像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什么时候记都不迟。或者学生想要把某个过程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但如果这个知识是老师精心制作出来的动画,那学生怎么画得出来呢?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上全是一片空白,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即使课堂再精彩,学生印象很深刻,总有忘记的一天,等复习或需要用到的时候课堂知识却没有办法再现了。因此“多媒体+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效果更好。
(三)课件的制作费时。
课堂效果除了与教师能力有关外,与课件本身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选用不适当的教学软件非但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因此好课件也是上好课的关键。课件的制作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需要五、六个小时教师才能查找到所需资料并制作好幻灯片;而且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会较熟练地使用一些应用软件,如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等,尤其在生物教学中会有大量的图,如果这些图在网上或资料库找不到,就需要自己动手画,一般一个图画好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有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的话制作一个课件往往要一天时间。而教师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经常制作课件。
总之,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使用,又不能因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理性的认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生物课堂,从而开创生物教育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