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佳境,拨动心弦
2012-04-29蒋正中
蒋正中
摘要: 文章着重阐述了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关键词: 音乐欣赏多媒体课堂氛围
笔者根据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认为要进入有效的、高品位的欣赏程序,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强烈的艺术欣赏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敞开心扉,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扩充知识、产生审美的愉悦、实现情感共鸣的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外部环境。
苏轼的“静故了群动,空故了纳万境”是一种欣赏的心境状态。试想,在类似集贸市场上的那种叫卖喧哗、人声嘈杂的场合,是难以很好地欣赏艺术作品的。这就是说,欣赏教学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多媒体在这里可担当重要角色。作为固定的音乐教室,在室内外的布置上应有别其他,如室外可设置一些造型别致的橱窗,橱窗中可展出一些乐器或名人名作,让学生一走近音乐教室就感受到一股迎面而来艺术气息。室内的陈设,可选择与教室主色调和谐、素雅的窗帘;墙壁上也可精选一些世界名画(挂图)装裱悬挂;教室的四周错落有致地陈列工艺音乐作品。橱窗、挂图、工艺音乐品在适度的灯光照射下,再辅以情调和谐、音量适中的乐曲,让学生感觉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在无讲台、茶馆式的教室里学生分桌自由就座,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之余的放松。在这种环境中,有老师对艺术作品绘声绘色的解读、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置身其间,主动地搜集处理、获取反馈信息,放飞诗情,充分感悟。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中,灵感得以迸发,悟性得以唤醒,审美情趣得以飞扬,给予学生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
二、教学语言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诱发情感碰撞的“红娘”。
古人写作讲究“起句如爆竹,骤然易彻;结句处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艺术欣赏教学中的课堂语言不但应具有一般学科所共有的语言特点,更应具有艺术品位和艺术灵气,此外再配上必要的背景音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艺术效果,使之不仅学之有益,而且咀嚼有味,使听者、看者心情愉悦。当然要想达到理想的艺术欣赏效果,全依靠多媒体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语言自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语言必须以情感人。艺术作品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教学语言必须由情而发;要想做到以情感人,其语言必须用“情”去表达;要想达到用情表达,教师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体验、领悟,其教学语言才有可能做到用情去抒发,这样作品的内涵、教师的情感同时刺激,才能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撞击。其次,课堂语言要讲究节奏。一堂课犹如一场戏,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即既有平心静气轻松舒缓,又有紧张激奋的高潮,正是这两者交替出现和逐步推进,才能扣人心弦。在讲重要内容时,要靠声音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时要有意把音调压低,有时用强而重的音调进行强刺激;有时又轻声细语地吸引学生侧耳倾听;设疑时语调缓漫,表明思索受阻,等等。这样有强弱、轻重、缓急、开合有度,才能富有感染力并为学生们所接受。
三、让现代教学技术引领学生进入艺术欣赏的深层次。
多媒体技术为欣赏教学开辟了广阔空间。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让知识冲破时空限制,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艺术作品中的蕴涵的意境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美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配上旁白或老师的精要点拨与启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优美与壮美》一课,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结合多媒体展示一些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画面及诗歌散文等来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的美的初步印象,再结合学生的详细观察质疑和讨论,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升对作品的欣赏品位,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学生带进深层次的欣赏境界。
四、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利用网络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有效的、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在轻松、闲暇、愉悦的心境中进行的。所以,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营造轻松的环境和思维上的“留空”。巧妙、适时的留空,是唤醒生命的有效手段,是达到主动学习、探究的有效途径。没有想象的空间,就没有思维的自由驰骋,就难以对作品有深刻、独到的感悟,就不可能去发现知识的价值。因此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闲暇,适当地设置悬念、设置空白,学生才有可能去思考、去感悟、去畅想,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欣赏舞剧《白毛女》音乐“十里风雪”到“扎红头绳”时,随着音乐节奏的由缓慢沉痛到喜悦欢快,我这样设计留白:用叙事般的音调说:“哪一个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当贫穷的父亲在过年时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能为孩子买来时,这时父亲的心是痛苦的,为了还那个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父亲只能给喜儿买二尺红头绳作为新年的礼物,虽然礼物是轻微的,但它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片心意,女儿也因为这件礼物而分外高兴。”同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画作品《面包》,以此向学生传递一种情怀,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此后的两三分钟,教室寂静,学生都默默地注视着银幕,表情沉重,眼睛湿润……最后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读后感,课后放在我信箱里。”结果,全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有48人主动查阅资料,从不同的层面创造性地写了自己的感受,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以图文形式畅谈人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并通过互联网发到我的信箱里,及时与我交流心得体会。可见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为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还可以利用它与老师及时进行艺术感受的交流,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多媒体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结果,我们应把这项技术恰当地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利用它营造特定的艺术欣赏氛围,开凿一池滋养心灵的文化深潭,挽来一米沐浴身心的艺术春光,让学生沉醉其间,使学生神清气爽,让学生去咀嚼生活,品味人生,发奋图强,乐而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