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三段四步五群”信息反馈机制研究
2012-04-29张殊岐张俊清
张殊岐 张俊清
摘要: 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并就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段四步五群”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机制“三段四步五群”
人才素质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因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是人才培养方面突出的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内在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成才,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和谐与家庭稳定。这个问题对高校来讲具有一定的工作难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针对如何科学周密地做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反馈机制工作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和不均衡发展而日益凸显,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高校管理新的研究课题和难题一直让师生和社会较为头痛。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良好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心理不健康就是不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能保持心理平衡,在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知方面存在缺陷。在适应环境方面,个体认知、情绪反应与意志行为处于不自主状态,不能正常地调控自我,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和情绪病变,影响个体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数与几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情况也愈发复杂,尤其是突发性的心理疾病。事发前的征兆很难被察觉也就无法预判或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经常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非正常死亡事件,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识到大学生心健康问题对社会的危害。一般,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异常与问题。
1.认知存在阴暗和消极心理。如残暴、易怒、语言粗俗、报复与发泄心理重。
2.个体性格差异大,且多固执、偏见和内向。如忧郁,常常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等;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在学习与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直接制约个体的情绪,缺乏生活情趣,压抑感太强。
3.人际交往表现为狭隘,计较,心胸狭窄,对小的人事易记恨,不能包容人理解人,爱钻牛角尖。如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舒服、不服气甚至充满敌意,甚者以打击、中伤来发泄等。
4.自我控制力差。易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心跳失衡、发抖、失眠、梦魇等,如敏感多疑,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语、不相干的人事强与自己挂钩,对不公好评价而喜怒与情绪无常。
5.学习受挫折力差。学习难题或失败不敢面对而逃避或消极对待,不能诚恳地付出努力,不主动寻求帮助,导致学习包袱积压,积重难返而变成心理疾病。
6.家庭变故引发的性情变异。如家庭离异、亲人去世、经济变故等突发性打击,使学生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接受或改变这个突变,引发心理困窘与迷茫而发生性情变异、精神移位或崩溃等。
7.情感纠葛。大学生的情感、性格、超前性生活和经济消费纠纷等问题引发心理失衡,如非AA制经济纠纷、出轨的性生活、客观的个性差异而导致分手、纠纷和反目,最终心理失衡,多为女生。
三、解决心理健康信息的办法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尤其是临床观察、治疗等所掌握的案例,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反馈机制问题,应切实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三段四步五群”的基本特点,具体如下:
1.“三段”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1)认知与了解阶段:从进校开始,大学生因学习而走到一起,个体之间相互由陌生到熟悉、由认识到了解,主要集中在新生的军训与入学教育阶段,在一个专业、班级、寝室的学习生活中,新生间迅速相互认识、了解、磨合、接受,这个阶段很关键,交往相对单纯、目标简单,通过观察新生的表现和班级学风,我们可以判断出新生的人际交往是否顺畅、团队协作是否和谐。(2)初发与调适阶段:经历了一年或一学期,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基本确定,大学同学间已较了解和熟悉。相互间的心理素质、个性、家庭状况和兴趣等都有了基本的印象,同学间开始尝试找知心人倾诉心思、宣泄情绪,知心同学也会认真关心、疏导和帮助。这时进行的一定程度的自我调适对心理与情绪是很有帮助的,虽然是以释放和疏导为主,但能及时解决浅层次的心理困惑,关键是可以形成正常人际交往。所以我们一般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关爱、积极人际交往并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3)预警与危机干预阶段:当人际交往不畅或有严重的孤僻、内向性格时,个体的心理困惑、情绪或心理疾病就得不到及时发泄、有效的调适,问题积压就转化成心理疾病,这时及时发现和及时危机干预是关键。此时周边的同学就会对个别同学的心理状况用“格格不入”、“特殊的”来定位,以避免尴尬。
2.“四步”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形成、表露和发展一般须经历四个步骤。(1)心理普查与认知: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上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常识教育和心理测试、咨询、训练等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切实掌握学生心理信息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心理素质测试与普查,充分掌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成为关键。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普查普识教育(健康讲座)使每一个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懂得自觉和正确地进行心理自查与咨询的重要性、必要性。(2)群体交往交流:学生群体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如班集体、教室、餐厅、寝室等地方,交流是平等、自由、发散、开放的,且其大部分思想、心理与情绪都是内心的真实流露。通过多侧面发挥朋辈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心理与情绪。(3)个体差异观察:心理障碍或者疾病一旦表现时,学生一般总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如沉默寡言、言行反常、独处特行、精力不集中、意志消沉、经常旷课等,通过日常的细心观察,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及其差异行为,注意发挥学生干部、室友、同学的零距离生活与观察优势,随时反馈信息,以便老师及时掌握和正确研判学生的情况。(4)集体重点关注: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精神意志方面的潜意识、内在思想和外化的行为,有时不能简单依靠直觉与观察,尤其是疾病的具体程度及其变化不好把控,所以我们一旦确定学生符合或者具有某些心理疾病特征后,就必须提醒和要求所有相关的师生给予其足够的重点关注关心,安排干部(党员)、班级学生(尤其是室友)和老师密切关注,从寝室、教室到食堂、室外等场所,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全方位全时段的关注、观察与陪护,将可见、可控的病症和不可预测的内在心理问题及其变化牢牢把握住。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避免一些意外事情或事故发生,才能适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后期的专业心理医生或领导及时、准确研判出学生实际的心理疾病的状况、程度及其治疗方法。
3.大学生一般密切交往、生活、交流的群体很多,呈立体交叉网状,而直接密切关联的有五个基本人群:
(1)朋辈群,包括学生所在的班级同学、同室室友、同专业院系的学长学姐、同乡(高中)同学,这是学生在高中大学期间所交往、相处、交流和生活得最多最密切最直接的人群,彼此之间是平等、同龄、少利益冲突的,思想接近、经历相似并最易于交流和沟通的,包涵信息量最大也最分散。
(2)家庭成员群,包括学生的家长、兄弟姊妹和各种关系较近的亲戚,他们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期间与其生活、交流较多的人群,见证了学生的青年前的成长过程、人生挫折和思想成长发展经历,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成长依据和观察力。
(3)教师群,包括学生所在班级年级的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这类人群相比年龄稍长、接触交流较多,且主要是在专业学习、生活方面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成长方面产生影响、传授知识与经验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和观察力。
(4)院校领导群,包括专业院(系)校领导、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老师和主管部门领导,即涉及学生管理的主要行政管理人员,接触不多,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敏锐判断力。
(5)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这是在学生表现一定心理困惑由自觉、外界因素而介入咨询、疏导和治疗时与其接触的专业指导人员,接触虽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和科学准确观察力。
从病理学上分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一般是有因可查、有据可依的,如家族遗传或后天的经历导致的,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职责是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和正确救治:在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机制下,积极发挥大学生朋辈的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做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在学业教育上给予知识保障,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与鼓励,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三段四步”基本规律,不断完善心理咨询的鉴别、引导和治疗实效,以预防为主、咨询引导为辅,帮助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自我调适,努力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经历和把握多彩人生,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阳鲁平.构建高校美术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文艺报,2006-12-31.
[5]张殊岐.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6]张殊岐.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文教资料,2010.5(13).
[7]黄湖滨.成功管理论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8]刘文良.建构开放式学生评价体系.2008年7月获湖南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文为湖南省2010年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NO.ST2010009)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