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012-04-29林锦泽
林锦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学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其中包括了生物教学的改革,尽管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其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呢?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观点的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此时教师是向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同走完一段旅途,教师是熟悉这一地域的向导。
二、突出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学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三种类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这特点,尽量以实验为主线组织教学。
如《探究选择不同实验材料对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验,其中涉及的原理和技术对其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教师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以原实验设计为基础,在实现实验目标的前提下,不以原实验材料为制约,寻求新的材料,进行实验。
首先让学生明确选择实验材料的标准:一是取材方便,二是操作简单,三是效果明显。再根据原实验设计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可行性讨论。教师课内指导实验基本过程,引导学生选取了洋葱根尖、大蒜根尖、玉米根尖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仪器、药品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从中归纳总结结论,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在课内组织交流。
学生通过实践证明,用大蒜做实验材料比洋葱效果好,大蒜材料易得,根培养期短,且观察分裂期的效果明显,能增强实验效果,玉米则反之。
生物学实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而且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辨、直觉思维、大胆想象等多方面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观察、尝试、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拓展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设置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教学方式。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场景、实物、模拟实验、影像资料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否一定会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下面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在水和无机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体积和重量都减少了,减少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干燥的黄豆不能萌发,泡涨的黄豆能萌发,说明了什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说明水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学生思维围绕着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减少的是什么物质及泡涨的黄豆为什么能萌发展开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解决问题中,不会产生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中功能差异的“问题意识”。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自由水和结合水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才会对自由水和结合水功能差异产生质疑。
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各种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做好知识贮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然、真正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可不受课程、时间、场地的限制,由学生自己研究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组织培养、参观农业高科技园,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了解问题的实质,拟订解决的方案,从而有利于培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贯彻创新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癌变的机理后,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根据癌变的机理,在攻克癌症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上你有什么可行的设想?又如,在学习了遗传密码之后,根据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的事实,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生物的密码子都相同,如果你找到了另一类生物的密码子与现知的不同,那么你将在科学界流芳百世。再如,学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探究历程的过程中,学习了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当代大多数人所接受之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科学、更合理的生物膜结构模型呢?在生物课堂上结合类似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探索,以培养创新意识。
经多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假设、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分层递进,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思想与观念发生改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渐渐摆脱习惯的“依赖心理”,实验动手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