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物理学科的说课方法

2012-04-29孙洪芹

考试周刊 2012年55期
关键词:牛顿定律惯性

孙洪芹

摘要: 说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式。本文结合具体课例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论述了物理学科的说课方法。

关键词: 物理学科说课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学科的说课一方面应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的基本步骤,另一方面要注意紧扣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其独特的教学条件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才能符合《物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们以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主要是说明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或本章中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一般应包括编者的意图、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特点等;说明教材结构及教材对本节知识的处理方法;说明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材分析可以这样说: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板必修一中第四章的第1节,它对于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处于衔接地位,本节课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力和惯性概念的认识,并且强化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衔接地位,它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准确阐释,指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本节的重点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本节的难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主要是说明所教学生的总体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另外还要论述自己的学生观,这是设计这节课的依据。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初步了解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为通过理想实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另外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也有初步了解,对更深入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有不少学生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认为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与是否受力有关,还认为静止和匀速运动时物体有惯性,其他运动情况下没有惯性。这是学习本节内容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模糊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主要说明本节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中心,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应完成的任务。教学目标一般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以便明确本节课中应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重点进行哪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哪些科学方法教育等。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惯性概念,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的现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认识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主要说明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准备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应以教学内容和学情为依据,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宗旨。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是问题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在学法设计中,主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用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与假设,大胆设计与论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主要说明本节课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措施。这是说课的重点。首先,说明如何引入新课及为何这样引入。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导语可这样设计:同学们,对于原来静止的物体,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当怎么办?(学生回答对其用力之后,继续设问)我们停止了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设计这个导语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拉近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说明怎样进行新课教学,包括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怎样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思考讨论,教师怎样讲解,学生怎样练习,等等。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要在这里得到解决;前面设计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要在这里得以体现。最后,一般还应简要说明一下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板书如何设计。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由导语中的问题误导学生得出下面结论:(1)物体受力就会运动;(2)物体不受力就停止。从而引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虽然最后都停下,但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长。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停下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这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不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进入一个光滑的水平面,那么运动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

(三)师生共同研讨。一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如果表面光滑,物体受到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会改变。二是笛卡儿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和运动状态。三是理想实验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且合外力为零,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该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总结归纳。

(四)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光滑平面上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小球将如何运动?(2)在粗糙水平面上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小球将如何运动?

(五)学生回答、辩论,教师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规律,解决“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这两个重点、难点问题。

(六)师生问答,理解惯性。(1)叠放几个象棋子,用力使中间一个棋子离开,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会下落?理解: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2)汽车刹车后为什么会进行前进?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3)质量大小不同的汽车为什么启动快慢不同?理解: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最后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有质量有关。

(七)巩固延伸。学生列举生活中惯性的例子,互相补充质疑。

(八)布置作业。(1)水平抛出的物体,不考虑空气阻力,其受力的情况如何?(2)质量相同的物体,受到不同的水平拉力,运动情况有何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受到相同的水平拉力,运动情况有何不同?

另外,说课时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详略得当。因为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大家都知道的内容可略,突出重点即可。二是要简练准确。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务求实效,无需说得太详细。三是要突出特色。对同一教学内容,教研组的老师人人都可能说,因此要说出自己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猜你喜欢

牛顿定律惯性
你真的了解惯性吗
冲破『惯性』 看惯性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牛顿忘食
倒霉定律
无处不在的惯性
风中的牛顿
普遍存在的惯性
失信的牛顿
耐人寻味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