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人格,回归教育宗旨
2012-04-29张婉霞
张婉霞
事件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某些班级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佩戴。这所学校在2008年被确定为当地改革试点单位,“绿领巾”的做法是该校“办特色学校”的探索之一。
事件二: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二十四中将130件背后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色运动服发放给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的学生和学年成绩进步特别快的学生。
事件三: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
类似这样的教育歧视现象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学校和教师利用这些做法,来“奖励”、“激励”学生上进,或许能提高分数和升学率,但这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失之偏颇,反映了学校教育存在“分数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学习成绩成为学生是否优秀的首要评判标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切都好,考试成绩不好的就是“差生”,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人格,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与快乐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逻辑、分析的本领,比单纯的分数更加重要。在尊重和保护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挫折性教育是必要的,但为了激励学习稍差的学生上进,采用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很不妥。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呢?我们在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必须平等对待、尊重赏识、关心爱护学生。
一、要平等对待学生
无论成绩、家庭条件如何,无论品行、为人如何,学生在人格上都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不应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不应因学生的成绩好差而另眼看待学生。教师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来自农村的我班学生王××,平时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本班倒数,很多代课老师都非常头疼,所以上课时老师从不搭理他,作为班主任的我一时也对他无计可施。但是后来在一次考完试换座位时,我把他从最后一排调到了前排,并多次找他谈话,发现这位学生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农村人的厚道、朴实等,这使得我更有信心来教育这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育,他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上课开始主动回答问题,成绩也进步了不少。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二、要尊重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班主任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让他们感到被肯定与认可,从而感觉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存在。班主任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因为欣赏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一节课上,我在提出问题后,突然发现一位同学颤颤巍巍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平时不注意听讲、不愿意学习,从来就没举过手的他难道会知道相关知识?但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是别人眼中的“后进生”,没想到,下课时他主动跑过来:“老师您好,谢谢您提问我,也谢谢您知道我的名字。”当时我有点惊讶,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举动,于是我就想,这个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我应该对他充满信心,拉他一把,在我的尊重、表扬及激励下,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多给他们一份尊重,一份赏识,每个人都来重视“差生”,爱护“差生”,使他们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可能的。
三、要关心爱护学生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老师要舍得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其足够的温暖,以便发挥每位学生的最大的潜能。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有一次我单独找他聊天,顺便问了他家人的情况,他脸上立刻出现一丝阴影。通过他沉重的叙述,我才知道他母亲两年前已经去世,剩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去年父亲患了重病,家里已经借了很多债。他对父亲说想退学,出去挣钱,但父亲无论如何都不同意。他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挂念生病的父亲,不能安心学习。我很惊讶,原来他家境这么苦。对于他的孝心我表示理解,还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我说现在上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就业,既然到学校来,就应该加倍努力,否则对不起生病的父亲。学校发放助学金,我首先考虑的就是他,我还经常问寒问暖,鼓励他,帮助他。他改变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关心、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我们应记取陶行知先生的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回归教育宗旨,在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平等对待、尊重赏识、关心爱护学生,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评价,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才能避免“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这种荒唐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