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12-04-29王丽华

考试周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悬念

王丽华

摘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悬念可以灵活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是使历史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悬念设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一次次悬念的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大为提高。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设置“悬念”历史学习兴趣

曾经有历史老师将历史课比作“说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每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都应该像“说书”先生那样将事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说书时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非逼着你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从事历史教学已有15年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经常使用“悬念”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设置“悬念”的几点体会。

一、导入课时要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事先应设置恰当的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呢?”这几个疑问,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快就能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初一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对于许多历史问题,会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让他们逐渐地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比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是不是真实的呢?”这几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从小就听大人讲或自己看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这样的问题自然激起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真正地想了解历史,想学习历史,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对历史课也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教材过渡时要设置“悬念”,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呢?悬念的设置在这里就起到了承上启下,完善教学结构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在讲“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他们实行战略大转移,损失比较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这样设置悬念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遵义会议”这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太平天国在达到全盛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用大屏幕展示: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除了一次乘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外,11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等历史材料。学生看完后提出疑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样便自然过渡到“太平天国的失败”这一环节,再启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注意力当然就会集中。由于整节课中学生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悬念”更应设置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这既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消除由持续思维带来的疲劳感。

三、课文的高涨时设置“悬念”拓展故事的情节,激起学习的兴趣。

课文的故事情节总是环环相扣的,在课堂上可以按照课文的历史线索设置层层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讲《重庆谈判》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局势怎么样呢?蒋介石对中国的前途持何种态度?2.蒋介石想要独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什么还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3.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达成怎样的协议,悬而未解的问题是什么?4.重庆谈判后,蒋介石为什么又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几个“悬念”包括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这样设置悬念的主要好处在于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线索,也能使积极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真正地感悟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处要设置“悬念”,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便于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比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我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悬念: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呢?2.西安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力量各自主张怎样解决西安事变?3.在民族的危急关头,中共为什么不主张杀掉蒋介石?而是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呢?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四个悬念的设置涉及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各界态度、中共的努力、西安事变解决的意义。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都积极地讨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想法,与老师进行探讨。通过“悬念”的解决,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五、课文结束时设置“悬念”,便于学生探究学习。

好的结尾对于课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一气呵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结尾的“悬念”设置既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又要吊起学生学习下节课的胃口,通过知识点的转移,让历史课堂有整体感。

比如我在讲世界历史下册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我这样设计悬念:巴黎和会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和平,但是这种和平稳固吗?为什么?这种体系又能维持多久,是怎样被打破的?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旧课和新课的内容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设置悬念对于教师而言绝对是教学功底的考验,教师应该加强基本功训练,吃透教材,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之有的放矢。此外教师更应该吃透《历史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实现灵活融入教学之中,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总而言之,适当设置悬念可以灵活历史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是使历史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设置悬念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且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悬念
浅析悬念的使用及作用
中学语文课堂“悬念教学法”初探
悬念,悬起读者的心
巧设悬念增魅力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后来呢?后来发生什么了?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