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报纸审美的多重视角
2012-04-29柴凤
柴凤
【摘要】新闻创作源自新闻实践过程中的审美经验,新闻的解读需要有审美意识的参与,甚至整个新闻实践活动都是一个对审美的把握过程,需要有审美意识的参与。本文主要以报纸为对象,从报纸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元素来分析审美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希望推进报纸审美的与时俱进,提高其审美视觉传播力,增强竞争力。
【关键字】报纸;审美;视角
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限制了美学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地位的提升。一直以来,新闻审美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新闻审美常常局限于探讨新闻写作中新闻文化的审美,也就是用分析文学美的方法来分析新闻美,缺少新闻实践活动中对新闻审美的宏观把握。
威廉斯曾提出,美学研究不应局限在高雅的文化中,而应关注通俗文化;不应满足于欣赏艺术文本的审美意义,而需要关注这些审美意义是如何受制于更实际的社会功利需要的。因此,把美学与新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合理的选择也是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艺术创作来自于人们实践过程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一样,新闻创作也是源自新闻实践过程中的审美经验,及对审美的把握过程。同理,也如艺术欣赏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一样,对新闻的解读需要有审美意识的参与。所以,无论从新闻的创作主体还是阅读主体,都是一种对被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因此,整个新闻活动过程都有审美意识的参与也体现着人类对审美的追求。而且,随着审美观的与时俱进,新闻的美学研究亦不能固步自封。
在承载新闻的所有物质载体中,报纸是最体现美感和审美价值的形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显然超越了报纸新闻,这给报纸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媒体新闻内容趋于同质化的现象,也降低了读者对报纸新闻的兴趣,报纸遇到发展“瓶颈”。因此,在众多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报纸若想绽放光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思路,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最主要的是利用自己在审美方面的優势,在传播手段、操作技能、编排版式等方面创新,应对新媒体冲击。这时的报纸应比以往时候更重视报纸的审美艺术。
报纸所承载的最基本新闻作品能为受众带来“参与生活”的愉悦和享受,但这仅是报纸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最低层的审美,并不是报纸审美作用的全部意义。审美作用在报纸上的最终体现应是一种整体美、和谐美,这是报纸审美的最高层次。
新闻活动过程遵循“美的规律”:“所谓‘美的规律,就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事物的尺度,按照人类的目的和愿望,征服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的产品或形象时所遵循的法则”。①整个新闻活动过程都有审美意识的参与也体现着人类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位审美个体在新闻活动的审美过程中必须充分施展其审美技能。现从报纸产生过程中的具体元素来分析审美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审美的创作主体
从报纸的审美创作主体来看,创作主体在报纸的新闻活动中始终处于全程作用的状态。从报纸的产品定位、形象构思、编辑策划等到具体的新闻活动与实施,以及后期的编排、制作等,创作主体始终贯穿全程。这其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素质与艺术修养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报纸整体形象和具体新闻作品的美,而且影响阅读主体对报纸的审美,整个过程中都体现着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动性。这里的创作主体包括新闻记者和编辑。分而言之,一个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敏感的新闻记者,可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这一角度来讲,“运用美学的方法,进入美学视野中的新闻,则无疑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②可以认为,这里的审美意识包括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新闻作者的审美创造能力等。而一个具有良好审美意识的新闻编辑,不仅是新闻作品的把关人,更重要的是报纸的形象设计师。具有审美价值的报纸形象可以唤起读者一种与艺术审美极为相似的体验。新闻作品在与读者见面前,都需要经过新闻编辑的审美选择与审美加工。目前网络新闻之所以呈现出复杂形态,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编辑把关不到位以及审美意识不到位。
新闻“把关人”背后所体现的就是新闻审美的尺度和分寸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准确、真实,可谓大“真”,大“美”。不能准确把握尺度,一字、一词、一句用错了,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适度就是准确,适度就是政治,适度就是美”,③只有尺度和分寸把握好了,才能真正体现新闻美。
因此,报纸为了提升竞争力,更要注意新闻传播活动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的培养。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创作主体就可以一味追求美,而忽略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创作主体必须以特定的尺度来对新闻事件作出审美评价。
二、审美的欣赏主体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受众对报纸新闻作品及编排方式等的评价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意识,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满足受众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读者阅读新闻过程中会对报纸的整体设计和新闻作品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也体现着读者审美的差异性。读者追求新、追求新闻作品中的感情共鸣等,都是读者在新闻阅读过程中其潜在的审美意识在起作用。因此,报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更多市场,必须时时关注读者的审美倾向、读者的新闻期待和选择重点,应该努力创新,有新的栏目、新的编排、新的表现手法、报纸新的面貌等等,写出、编出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以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需求。
三、审美对象
抛开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的审美意识的参与,报纸作为被阅读者审美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对象,只不过这种审美对象是能动的人的审美意识或审美观的物化。 “报纸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是通过印刷在报纸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纸质媒体。”④因此,报纸这一物质产品的美,是通过构成版面的各种元素呈现出来的。报纸是一门“综合艺术”、“整体美”。一篇报道、一幅图片、一条标题……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传播着美,共同构成报纸的美的形象。
1、新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
新闻作品是报纸的最重要也是基本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报纸这一审美对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直接作用于受众,令受众对其进行审美并获得审美判断,是整个新闻活动审美过程比较核心的部分。
一是新闻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意识。二是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基本要求本身就体现着一种美,“真、善、美”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美的评价标准。三是在写作过程中,如能加以审美元素,具体斟酌语言、体裁、结构等。这样可将作品提高一层,会给人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会产生撼人心魄的效果。如用词的准确、表述深入浅出、具有节奏感的句式、鲜明有力的标题等。有时,标题的诞生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感。有时标题一字之差,其涵盖的思想内容、抒发的情感色彩确实是不一样的。斟酌标题,让标题“出彩”,更胜一筹,而不是哗众取宠,追求标题的刺激。
一篇好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不仅具有内容的真实美、还有语言运用的美、文章结构层次的美等,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意境美。读者会与新闻作品所写事实的情感产生共鸣,将审美对象主观化,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情感延伸的美。
2、版面编辑与艺术审美
版面是报纸的视觉形象和包装,是报纸的脸面。一报在手,人的视线最先接触到的是版面的整体视觉样式,而不是新闻内容细节。它好似一只无形的手,潜移默化地导引和主宰着读者的视线,从而传递版面的编排思想,体现报纸的品格、风范。好的版面给人一种美感,而且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同时更是对读者审美的尊重,不仅具有物质带来的视觉享受美,更是一种人性化的美。版面是由各种审美因素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它不是随意的情绪宣泄和色彩导入。
版面的各个视觉要素都有其特定的美所在。如图片画面的视觉直观性有效地把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和释放出来。增加主体的感染力、提升信息的获取力。色彩所具有的装扮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报纸可以通过色彩来传递信息的情感意义,塑造版面风格。合理驾驭色彩,形成具有美感的色彩,达到形与色的协调统一。
报纸由版面设计元素共同建立起来的立体美特别具有视觉传播力。这就需要版面各视觉要素能够以美的标准要求自身,更要形成一种恰如其分的协调。从版面幅度、新闻作品的摆放位置,图片的选择剪辑、线条、色彩的运用甚至到行的长度、宽度、字体大小、图片文字的疏密等都要协调,达到让人看着舒服的目的,以便传达美。这不仅是编辑审美观的体现,也呈现出一种美,是一种双重美,一种韵味美。
综上,报社应注重培养记者、编辑的审美意识,并进行审美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日常的、渐进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因为,整个报纸新闻活动过程都有审美意识的参与。每一位审美个体在新闻活动的审美过程中必须充分施展其审美技能,力争将组成报纸的每个细节尽善尽美,使报纸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兼收,充分体现其视觉传播力。报纸应该成为一种审美集合体,达到整体美,并使其美到恰如其分,自然而然。这样报纸才能抵抗冲击,在众多趋同新闻中脱颖而出,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参考文献
①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②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
③方延明,《关于新闻审美的多视角思考》,《江苏教育通讯》,2011(4)
④程国媛,《当代报纸版面对于读者的影响力》,《新闻采编》,2010(5)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