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流畅的教学

2012-04-29黄瑛

考试周刊 2012年55期
关键词:条理性切入点板书

黄瑛

语文课堂承载的内容比较丰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这些内容?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许会让教师顾此失彼,或者使课堂支离破碎。流畅的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有条理的思维,使收获在自然而然中水到渠成。

理性与感性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两种品质:语文素养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综合品质,感性内容引导理性知识的实际运用;但如何提升语文素养,除了学生的自我体悟外,教师的引导也尤为重要。由此可知,教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堂课必须让学生在哪些方面的知识系统得到补充,需要用什么手段来组织教学,需要设计什么情境、什么问题来启发并深化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学构思不仅要关注教学的切入点,还要注意整个教学的流畅性。

教学的条理性一直是教师关注的,有老师就强调“提高对思维的条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作者的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或者专注于剖析文本的主题、或者讲究于语言的优美独特上,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时而带向东时而拉向西,学生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怎样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我觉得这种流畅度不应该仅是由教师的语言来决定的,更是由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流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文本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学督导马世豪老师谈道:“青年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案的编写及讲授包括ppt的制作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其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其实都强调了对教材的理解,不仅有工具性的知识,还有人本性的内涵。具体教学中如何操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灵活有效地出示背景材料

文本解读虽然主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人本解读也要基于创作现实才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一段历史。就如解读《红楼梦》,主题丰富多彩,但为什么对作者曹雪芹的生平考究得如此细致,无非是让我们更好地接触这部名著,更好地实现两个时代的相互理解,更好地传承其中的文化精髓。所以文本阅读中非常注重背景资料的研究。传统的写作背景一般会放在文本解读前,让学生首先能够带着前瞻性的理解去接触文本。方法无可厚非,但何时更合适值得商榷。有些与文本关系非常紧密的背景资料,我认为放到解读过程中会更有效,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能让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获得“豁然开朗”的快感。我们的课堂不正需要这种兴趣激发点吗?在解读张洁的《我的四季》时,我就将作者的生平简介放到了对“人生四季”喻示的人生时期后,同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张洁的人生旅途中收获了一系列荣誉,可谓收获颇丰,但她却说秋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为什么?”学生由此想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更关注到了“精神的收获”。这也是作者强调的“人生意义”——追求无悔。有位老师在解读《散步》时,将写作背景安排在文本解读后,既肯定了学生的精彩发言,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识。

背景资料到底何时出现,只要掌握一个原则,能与文本自然联系在一起,没有牵强痕迹,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信息,并从中形成自我的生成。陈继军老师在《巧取背景穿针线》一文中就说:“背景材料在课文中的作用不一而同,因此其介入的时机也就自然不一样,如果课文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一般可在新课开始介绍。但如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且与理解内容结合紧密,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地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二、设计一个能串起全文的有层级性探讨的讨论点

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课程设置要如此,课堂的细微处理也要按照这个原则。但是课堂需要涉及的层次及内容有很多,选择教学切入点就特别关键。许多老师就教学切入点的设计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策略。为了使课堂更加有条理,我认为设计切入点最关键的原则是:能有效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能为学生深入的探究定下一个方向或者目标。也就是说切入点可以成为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不仅如此,由这个切入点逐层递进,带动学生思考更多层面的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多角度体验,既有知识层面,又有人本体验。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切入点:“我”的命运发生怎样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我跟进了几个相关而更深入的问题:“我”的命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因为整篇文章的赏析,我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及人物之间发生的命运交集上,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单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然后分析这两个人物能彼此影响的原因,从而深入体会命运选择的重要。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都必须要在适当的时间遇到适当的人才能产生新的想法,才能完成一些重要的决定。我这个设计符合认知规律,也能让学生明白怎样看待自己身上“喜欢无拘无束”感觉:这种感受很真实,但是成长中我们还要有其他责任,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很重要。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比较简单,第二个则比较复杂,并且在分析三叔对“我”的影响的时候,同时兼顾了人物描写方法,自然而不影响教学节奏。

如果是古文,那么追求教学过程的条理性就更能使教学摆脱乏味枯燥。古文的字词疏通关一直是让教师感到棘手让学生感到腻烦的。如果一味按照先疏通字词关再赏析文本内容,则既单调又低效。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怎样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悟能力,将字词疏通放到有效的文本解读中不失为一种尝试。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由于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我直接开始分析文本内容,将字词疏通结合进去。首先,我问了一个问题,周敦颐到底喜欢莲的什么特点?请你从文中找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结合字词疏通,学生马上就了解了作者是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形貌和风度等几方面来描绘莲的,写出了莲的高洁、朴素端庄、正直、芬芳等特点。然后,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对莲的独特的喜爱?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对比反衬,以菊和牡丹来对比反衬作者对莲的喜爱。由此顺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作者三次将莲与菊和牡丹比较有什么用意?通过探讨,学生开始慢慢接近文本内涵。整个流程的设计既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兼顾了字词疏通,在学生遇到理解的困难时及时解决,同时也关注了写作特色。

要找到这样一条“自然之路”,必须依靠认真研读文本,做到对每个细节都心中有数。模块教学的特点就是板块清晰,教学目标明确,但要实现条理清晰,还需要教师组织好过渡语,关注板块间的相互联系,将各板块用情境联系起来。

三、板书条理分明

由于语文课堂需要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而自然的讨论话题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要素,因此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能在最后呈现一块条理清晰、知识面比较全的板书。要实现这样的设计,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条理清晰

板书是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精心构思而有计划地书写出简要醒目的文字或图表。教学条理清晰,最终也要清晰地体现在板书上。不论是图表还是文字,都要是对当堂课知识点的总结或者是文本内在思路的展示,能让学生看到板书就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板书很多时候呈现的是文本思路,是文本实现主题升华的过程展示。而语文毕竟还要承担工具职能,所以让学生揣摩写法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用“副板书”展现,也可以穿插在“主板书”之间。

2.关注生成

课堂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一旦学生有新的生成而且是有利于推动课堂进程的,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并在板书上有所呈现。所以板书始终是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推动学生的思考与各阶段的小结。在上《我的母亲》分析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从正面来剖析这位和蔼可亲的母亲,但有一位学生却说母亲过于胆小,在我受罚时虽然心痛却不能阻止,只是一味哭泣,感觉太懦弱。应该说这样的解读是合理的,也能跳出一味表扬的固定思维。同时这个问题又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更深层探讨母亲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从而了解那个社会,感受到作者对此的同情。所以我在板书中特意将这个词语写上并用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来引起和总结学生的探究成果。最后板书呈现为:

这个板书既总结了母亲的形象特征,又能完整地展现作者对母亲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条理明晰又不影响板书的美观简洁。

流畅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更有条理地展开活动,更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而且能让教师更轻松地驾驭课堂。多研究文本,多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课堂就会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有情趣。

猜你喜欢

条理性切入点板书
家园共育大班幼儿做事条理性培养策略研究*
写文章要有条理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三“三”两“两”通“航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