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作业本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桥梁
2012-04-29李东浩
李东浩
摘要: 作者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实验方法,对学校三年级四个班的193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作业本为载体,加强家校联系,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改变家长观念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新课标作业本习惯培养
1.前言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指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有智谋、有技术的游戏。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包括户内或者户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自娱的或竞争的体育活动。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这些锻炼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非学生的一种锻炼习惯。由于家长重知识学科的学习,如英语、语文、数学,或重艺术类考级项目的学习,而往往将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视作可有可无,殊不知没有强健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希望通过作业本的形式,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力求能改变家长的观念,形成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实验时间
2008年9月—2011年6月(三年六个学期)。
3.实验对象
学校一年级(1)—(4)班184名学生,其中(3)、(4)班为实验班,(1)、(2)班为对照班。
4.实验方法
4.1实验法
实验班施加因素为:每周教师布置一项学生单独或与家长合作完成的身体锻炼作业,并记载在统一的作业本上,另要求每周完成一份体育小新闻摘抄或向老师提一个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小问题,家长签字后于每周二上缴,教师批改(或回答提问)后,根据作业的质量,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并发还。从第二年开始上缴作业间隔改为间周一次。
4.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实验初期与实验后期各对学生与家长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形式、态度、喜爱度的前后变化程度和家长对作业形式的认可度,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认可度的变化程度。
4.3数据统计分析法
对实验中所积累的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4.4参考文献
阅读相关理论,获得理论依据及相关信息。
5.实验方案
5.1确定作业内容
5.1.1身体练习项目
(1)原地高抬腿跑15秒一次,每天三次。
(2)坐位体前屈20秒一次,每天四组。
(3)小游戏(亲子游戏):“蚕宝宝”。
(4)亲子游戏:小吊车。
(5)举重物:举书包(1.5—2公斤)10次,每天三组。
(6)跳短绳80个,每天三组。
(7)仰卧起坐16个,每天三组。
(8)亲子游戏:摸膝盖。
(9)其他感兴趣的项目,如:骑自行车、溜冰、滑板车、羽毛球、游泳等,根据情况自由选择。
5.1.2常规作业
每周一条体育小新闻或一个小问题。
5.2制定作业方法
在教学同一内容时,对照班与实验班按同一形式布置作业,但不强调家长参与。而实验班则在同等条件下强调家长参与,并结合多种形式的奖励。
6.结果与分析
分析: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学生家长与对照班学生家长在对待孩子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上相差不大,而在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家长在“十分支持”和“支持”孩子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增长幅度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班几乎保持原样。
分析:从上图的统计表格不难看出,实验后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程度与实验前相比,在“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增长幅度非常显著,而对照班则没有明显的改变。
在对家长,学生的访谈中,两组家长在实验前几乎都对体育锻炼持同样的态度,即学校里练练就可以了,课外就没必要了。而在实验后,实验班家长普遍认为这种作业本形式非常好,既让学生有锻炼的方向、内容,又增长了体育知识,部分家长(特别是白领阶层)表示,为了陪着孩子练习,自己也养成了每天锻炼的习惯。另外,由于作业本上还经常会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每次测验的成绩记载,因此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同时也缩短了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从对照表中可以看出,通过体育作业本每天体育小练习的锻炼后,实验班学生在五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上普遍要高于对照班学生,特别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上,这证实了小练习的作用。
7.结论与建议
7.1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逸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提高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既要多变化,又要简单易行,还要考虑家长的参与度,比如要求学生与家长进行比赛等。
7.2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因此,小新闻、小问题无疑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但教师应该给予明确的答复。有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3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削弱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使学生的课外锻炼有计划,有目标,避免随意性。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又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7.4体育作业本可作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本将学生在学校体育学习中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家长也可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要求等告知教师,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改进。作业本上经常出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既可让学生增强锻炼信心,又可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明确孩子锻炼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孩子的提高。每次考核成绩的记载,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不断进步。
7.5实践表明,在学习中经常受表扬的学生无论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是在学习兴趣的保持、学习习惯的养成上,都要比被忽视的同学强许多,因此,教师在每次批阅学生作业时,不妨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一颗红星、一张贴纸、一块橡皮、一本本子、一支铅笔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体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
[3]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苏州市第十七届小学体育论文报告会论文选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