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中的动机与态度
2012-04-29孟利君
孟利君
摘要: 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两大因素。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动机与态度的内涵,认为融入型动机虽然被看做外语学习的长期动力,但对多数外语学习者而言,工具型动机是促使他们学习外语的真正原因。学习态度会影响学习者学习努力的程度,但态度是可以改变和习得的。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学习动机与态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外语学习动机态度
在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因素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不能被忽视。Latchanna & Dagnew[1](2009)将态度定义为包含信念与情感的心理状态,并认为态度是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概念,对语言学习的一些信念与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直接相关。Lennartsson[2](2008)指出,如果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学好一门语言的话,他就可能真的学不好。态度消极、缺乏动机往往成为语言学习的障碍,但是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只注重“教”本身,而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观念、思想状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比语言教学本身更为重要,学习动机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Lennartsson[2]认为学习动机及学习一门外语的意愿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比社会因素更为重要,所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让一般学生在学习中崭露头角。本文正是基于这两者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尝试梳理国内外有关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对外语学习影响的研究,进而提出优化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态度的一些建议。
一、动机
Gardner[3](1985)认为在二语习得环境中,动机“指学习者由于学习的欲望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满足感而进行语言学习的个体努力程度”。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或许我们更容易理解“充满动机的学习者”这一概念:有动机的学习者指某人愿意甚至渴望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并取得进步。
对学习而言,动机可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动机被看做以学会某第二语言为目标的导向(Crookes and Schmidt,1991)[4]。通常认为学习某一目标语言最成功的学生是那些喜欢讲该语言的人,倾慕其文化并希望熟悉甚至融入其社会的学生(Falk 1978)[5]。这种动机便是融合型动机。当一个人进入一个讲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他渴望学会该语言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动机便是典型融合型的。理论上来说,“融合型动机往往促使学习者成功习得多方面技能及本土式的发音”(Finegan,1999)[6]。与融合型动机相对应的是工具型动机。这种动机的典型特征是希望从二语学习中得到某种实用具体的东西。就工具型动机而言,语言习得的目的要功利得多,比如为了满足大学毕业的要求,找工作的需要,阅读技术文献的需要,偶尔与外国人交流的需要或者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等。工具型动机是多数人二语习得的明显特征,这些人往往没有进入实用目标语的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尽管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对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都很重要,但只有融合型动机才能维持长期有效的二语学习。Gardner and Lambert的早期研究表明,在正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融合型动机被看得更为重要(Ellis,1997)[7]。实际上,在众多研究中,融合型动机一直被认为是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只有部分研究认为工具型动机也很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融合型动机而进行二语学习的学生,如准备出国留学或者移民的学生,的确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并且总体而言要学得更好,但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工具型动机才是他们二语学习的真正原因。比如,要让基本没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外语与外方交流的学生学好一门外语,起作用的只能是工具型动机。Brown[8](2000)指出,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不相互排斥。学习者在学习二语的时候其动机可能并非单一的而是两种动机相结合的。比如一个中国学生到英国学习英国文学,其学好英语的动机既有融入本地生活的融合型动机,又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工具型动机。语言学习需要巨大努力,因而强烈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动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师如果不了解动机与动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间关系,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动机的核心可称之为激情,激情与个人的内生目标和欲望相关。优秀的学习者知道偏好、长处和弱点,并有效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之处,成功的语言学习也与学习者的激情相关。教师应当想办法将这种激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学习者需要有质量的指导、输入、互动并进行有意义的输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取得进步,还是为了保持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动机,因此,一个好的老师应当发掘这种内在的动机源泉并想办法将之与那些能呈现于课堂的外在动机因素联系在一起。由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各不相同,教师就需要区别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进而使用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就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付出学习的努力,学习活动需要进行多久,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学习的动机有多强。学习者的动机是会波动的,很难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设计语言课程时,教师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兴趣和期望。
二、态度
在语言教学中,很多人认为态度只与学生相关,毕竟是学生的态度好坏决定了他们学习的难易,老师也通常很少考虑态度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除非他们明显觉得学生的态度存在问题。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怎么形成的?态度能否改变,如何改变?说到态度,其概念往往与个人偏好、信念、价值等混杂。Breer and Loccke[9]曾尝试对态度做一详尽的列举:要完全理解繁杂的个人态度这一概念,可能涉及家庭影响、同龄人影响、以往经历的影响、焦虑来源、奋斗、防备心理、教育、收入、职业、媒体影响、阶级归属、住所、宗教,以及一些个人变量,如智力、年龄、性别、兴趣、天分等。在Smith[9](1971)看来,态度是对于某一对象或情况的相对持久的信念结构,它预示着某人会以某种偏好性的方式对事态做出回应。态度是相对持久的,因为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既然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那么态度就是可以改变、可以教会的。在外语学习中,没有人是生来就喜欢或不喜欢的。当学生一开始对语言的态度是中立的或者正面的,其性格也是开放的,愿意对语言进行接纳和反应,那么他对语言的态度将会受到所处语言环境的强烈影响。态度是在一系列的参考物下发展起来的。语言本身、教师、班级、书本及家庭作业等都属于学习这一框架中的参考物。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学习、学校、老师、书本等,当他一走进存在这些事物的环境中时,就会立即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外语学习中,积极的态度情感对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学习语言的态度不同于动机,态度可以理解为为学习语言而进行努力的愿意程度,而动机则是学习语言的某种原因。当然,有些时候两者间的区分并不是如此明显。比如,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优化学习动机与态度的策略
根据上文对动机和态度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对学生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和能效起着重要作用。Naiman[10](1978)等人曾对成功的语言学习进行过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并不必然是觉得该语言最容易的人。这些成功的学习者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多数与动机有关,如积极的任务导向、自我投入、渴望取得成绩、进取、目标导向、坚持、忍耐等。由此看出,语言学习的根本动机和良好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的。这表明,在语言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态度和动机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研究表明,聪明、有天赋的学生,如果其态度消极动机缺乏,其学习效果也微乎其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办法让学生沉浸在语言之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仅依靠学生的融合型动机支撑语言学习的长期过程。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受认可有价值的,并且尽量让学生觉得参与课堂活动是安全舒适的,这对学生以开放心态面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2)增加学生的成就感。Zimmerman[11]认为自我能效是学生决定为什么要学的重要因素。自我能效的核心便是对成绩的自我意识。对学生取得进步的正面反馈可以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进而激发他们更深入学习的动机。(3)鼓励学生设定目标。研究表明目标是否由自己设定会影响一个人为该目标进行努力的意愿的强弱。目标设定与学习动机直接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设定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设计各种活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讲授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且常常使学生被动接受而产生消极态度,因此应当通过要求学生完成多样性的任务,如写作、陈述、设计、创造、解决问题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5)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虽然融合型动机才是维持学习者长期学习的根本动机,但将学生的学习与其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比如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将学习目标的实现与更高层次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样能激发巨大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Latchanna,G.& Dagnew,A.(June).Attitude of teachers towards the use of active learning methods.E-journal of All Indi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21(1).
[2]Lennartsson,F.Students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British and Swedish students points of view,2008.http://urn.kb.se/resolve?urn=urn:nbn:se:vxu:diva-2571.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10.
[4]Crookes,G.,& Schmidt R.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Language Learning,1991,41(4),469-512.
[5]Falk,J.Linguistics and language:A survey of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2nd Ed.).John Wiley and Sons,1978.
[6]Finegan,E.Language:Its structure and use (3rd Ed.).Harcourt Brace,1999.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2000.
[9]Smith,Alfred.N.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1,vol55(2):83-88.
[10]Naiman,N.,Frohlich,M.,Stern,H.H.and Todesco,A.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Toronto,Ontari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11]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