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2012-04-29李孟飞
李孟飞
在声乐教学中,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与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育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方面。因此,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孩子选择适当的歌曲、做好嗓音的保护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我多年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学习中,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避免简单的模仿造成的喉头、牙齿、唇舌过分紧张,从而产生声音挤、卡的现象。因此,学习声乐首先要做到的是放松。
1.放松练习。“流口水”的感受,微微张开嘴巴,嘴唇分开一定距离,舌头平放,感觉完全没有牙齿、嘴唇,保持一段时间,会有口水即将流出的感觉。“掉下巴”的感受,将嘴巴张大,并晃动下颚,让下颚完全松弛,用手轻轻向上推动下颚,可以听到上下牙齿碰撞的声音。
2. 呼吸的训练。从生理角度来讲,儿童的呼吸每分钟22次左右,成人每分钟17次左右;儿童的心跳每分钟大约90次,成人的心跳每分钟大约70次。儿童的肺吸气量明显小于成人。因此,儿童在歌唱时,更加容易出现气不够用的现象。那么,呼吸的训练对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发声训练。声和气的关系密切,练气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发音与呼吸结合起来训练呢?
⑴“小火车来啦”。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火车由远及近的驶来,模仿火车的声音“呜——”。
1=C2/4
■■∣| 1-‖
U
练习中让孩子找到“叹气”的感觉,尽可能使气息、声音连贯,并要根据孩子实际具备的能力适当调整发声曲目的演唱速度。
⑵“会唱歌的小黄鹂”。
1=C2/4
■■ ∣ 1-‖
嘀 哩 哩哩哩
训练要求,跳音练习,音要唱得短促、灵巧。目的在于让孩子体验歌唱时,横膈肌控制气息时的感觉,找到“力的支点”,努力达到声断而气连。
4.歌唱的咬字训练。歌词最直接地传达着歌曲的情感,而且规范的咬字也直接影响着发声方法的优劣。这里结合我们地区方言的特点,谈谈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1)不良的语言习惯,如有的孩子喜欢撒娇,说话时总用“嗲声”或“扁嘴”,这样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习惯带到歌唱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用含有“a、an、o”这样的母音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打开口腔,将牙齿、舌放松。
1=C 2/4
1 2 32 ∣ 1-‖
mima mi
还可以选择《我的好妈妈》、《玩具进行曲》等以a音为韵脚的歌曲进一步巩固练习。
(2)很多孩子分不清翘舌音(如zh、ch、sh)和平舌音(z、c、s)。例如,把“张(zhāng)”读成“脏(zāng)”,造成字头错误,咬字不准确,而且严重的影响了歌词表达的含义。类似于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地区学龄前的孩子中几乎是100﹪存在的。对于这种情况,要从课上到课下,从教师到家长,坚持说普通话。在循序渐进、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彻底纠正过来。我有时会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孩子一些短小、简单的绕口令,既锻炼孩子的咬字能力,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声乐教学效率。
二、选择歌曲
在这里,我从孩子的年龄出发,与朋友们探讨一下关于选择歌曲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有很大差异,身体的发育情况也大不相同。因此,孩子对节奏、音高的模仿听辨能力都处在发展塑造阶段。一般我们将孩子的成长阶段分为:
1. 幼儿期(3~6岁)。这一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奇心强、喜欢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声带娇嫩且音域较窄。选择歌曲时,要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是他们熟知和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教师要用心地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这样一方面可迎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更加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快速记忆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尽可能地选择篇幅短小、旋律简单,音程跨度小的曲子;音域适当,最好在八度以内。
2. 儿童期(7~11岁)、少年期(11~13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擅于表达情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可塑性极好;模仿能力和肢体的协调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声带处于歌唱的最佳状态,音色明亮、音域扩展空间大,可以说是儿童声乐教学的黄金期。这段时间里,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包括音色、音准、节奏、气息的运用、音域以及表现作品的能力等等。同时,加强学生在发声技巧上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教师可选择多种情绪、风格、题材的歌曲,如抒情优美的或活泼轻快的儿童声乐作品、中外儿童声乐作品、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儿童声乐作品等让学生演唱,开阔他们的视野,积累丰富的演唱的经验。
3. 变声期(14~18岁)。心理和生理都在向着成熟发展,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差别明显;知识面得到很大扩展,头脑的反应能力快;嗓子会有不适的感觉,时常伴有沙哑;歌唱时会发现声音没有以前那么明亮了,高音唱起来很吃力,声音变粗、变低,唱一会儿,嗓子就又干又痒的。这时,学生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情感低落期”或者“歌唱恐惧期”。那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选择一些音域较窄的合唱、齐唱、重唱等声乐作品给学生演唱,帮助学生树立歌唱的信心。在声音的训练上,教师要以适度为原则,且不可急功近利,违背生理原则,一味地让学生发展高音、扩大音量;进行发声训练时要多做哼鸣练习、气息的控制练习及小声的声音高位置练习。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较强,还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因此在歌曲的选择上要具有时代感、具有流行元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顺利度过变声期。
三、嗓音保护
嗓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人与人信息沟通的媒介。对于声乐爱好者和专业的歌者而言,嗓音就是艺术生命。保护嗓音要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
1. 幼儿由于声带还没有发育好,因此要避免长时间的、大声的、频繁的啼哭;儿童尽可能不要大吵大闹,特别是突然的尖叫;变声期的孩子不要模仿成人唱歌,不要唱自己不能胜任的歌曲,或者长时间的唱歌。
2. 女孩子在生理期时或生病时尽可能不唱歌或少唱,特别是感冒、咳嗽、扁桃体发炎、咽喉肿痛时更应该禁声休息。
3.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早睡早起,不吃或少吃过冷、过热或刺激性的食物,特别是在歌唱前后或剧烈运动以后。
以上便是我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点教学经验。亲爱的朋友,美妙的歌声不仅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丰富孩子们的情感,更加可以让孩子拥有活泼开朗的性格,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愿孩子们童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