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教学要变“枯燥”为“生动”
2012-04-29周萍
周萍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作了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把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一、变单一复习导入为创设情境导入
对呈现方式进行改变,使导入更为生动、引人人胜。如,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这样来导人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进入数学王国中一座新的城堡(黑板上画着一个大大的城堡图),不过先要闯过两关,才能打开城堡的大门。
出示两组口算(两组题目分别出示在城堡的两扇大门上,过一关就开一扇大门)。第一关:20+l3,60+l7,70+l5,30+18;第二关:24+5(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32+3,44+2,55+3。
恭喜小朋友们顺利闯关,进入“计算城堡”。在城堡内的草地上有三位小朋友玩起了卡片游戏,听!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这样导入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做好了两方面的准备:
1. 做好了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准备。迁移决定于已学的内容和将学的内容之间的相同要素,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成分越多,原有经验发挥的作用也越大。为了使迁移顺利完成,在学习进位加法之前,先复习不进位的加法计算方法。
2. 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创设的形象、有趣的闯关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随之进入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计算教学不再是毫无生机的机械运算,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富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变被动技巧传授为主动操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如,教学“24+9”时,为小朋友创设一个用小棒摆一摆的操作情境,学生在操作中很快发现了两种方法:操作“满10根小棒要捆成1捆”变成1个10,为学生理解进位加法中“满10进1”的算理提供了表象支撑,学生在叙述算法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主动地表达自己探究的结果。在这个操作、探索、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算法的探究过程、算理的理解过程,懂得了符合自己思维特点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变重复机械训练为趣味分层练习
1. 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我们可以将练习变成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这里只需要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使它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我们来到数学城堡的水果园,数字和你玩起了捉迷藏。
猜一猜:◇后面藏着几?
7+3=◇9+6=1◇7+43=◇ 9+46=5◇
7+63=◇9+36=4◇7+83=◇ 9+76=8◇
“猜一猜”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老师揭开的答案和自己猜测一样时,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老师“你怎么这么快知道的呢”追问下,学生将猜测提升到算理:因为个位相加正好满10要向10位进1。后面的“猜”就变成了“推理”,教学难点在趣味练习中一点就破。
2. 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所以,要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后设计这样三套练习:
第一组:63-5,40-6,81-9,68-4,52-2,34-7
第二组:猜一猜,★后面躲着几?
47-8=3★48-7=4★76-2=★472-6=★653-3=★ 50-3=★7
第三组:口里可以填几?
45-口=4☆45-口=3☆
学生在经过了基本练习之后,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练习,使自身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