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海洋》的视听结构
2012-04-29刘洋洋
刘洋洋
【摘要】纪录片《海洋》从多线索的主题出发,运用独特的拍摄手法与视角,结合音乐音响与光影色彩的烘托,对深海世界、浅海世界以及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进行解读,为读者真实还原了一个别具风貌的海洋。
【關键词】纪录片;视听结构;《海洋》
纪录片《海洋》是当代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又一力作。继他的纪录片三部曲《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之后,这位大师把目光聚焦在占地球四分之三面积的“海洋”上,长达四年的拍摄,花费了高达7500万美元的制作费,记录了100多种深海海洋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海洋生态探秘纪实财富。该片一经上映,便斩获多项世界级纪录片类大奖,赢得了5.5亿元的票房收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总体而言,《海洋》延续了雅克·贝汉开创的纪录片制作诗意化、唯美化、形式化的美学倾向,将纪录片展现纪实要素所固有的沉闷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巧妙地转化为厚重的环保主题。正如美国《好莱坞报道》所评述的那样——“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的、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多少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笔者从视听角度,从影片的主题结构、拍摄手法与视角、音乐与音响构成要素、色彩的排布与光线的设置等角度来解读这部深海动物的“百科全说”。
一、主题结构分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的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该片遵循真实记录原则,增加了声画视听的“故事性”,着力于“纪实主题”与“叙事主题”的交相辉映。
从叙事结构来看,该片是一部线性结构纪录片。贯穿全片的内容线索有多条,但总体上通过双线记录的方式进行叙事,其中一条线索是海洋生物生活,另一条线索是片中的两个人物——老人与孩子。一方面通过对海洋生物的记录展示海洋世界的神秘与绮丽,带给观者震撼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导演借助片中老人与孩子的游历,巧妙地切换视角,表达了关于环保和关于生命的主题。
从剪辑结构来看,该片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法,对深海世界、浅海世界、人类世界进行探索。无论是对微观生物的把握,对体型巨硕的生物的写照,还是对人类捕食鱼类的纪实回放,导演竭力真实再现食物链的优胜劣汰,力求不打破其结构的完整性,使影片具有极强的形式感。
从主旨表达来看,该片的意义是让观影者在感悟海洋动植物之美的同时,珍爱海洋生命,呼吁人们重视海洋动物保护,合理发展渔业,别再让动物种族灭绝的悲剧一再上演。导演着力呈现一个完整、真实的海洋生态全貌,用精巧的视角部分还原了海洋食物链的规则。同时也运用纪实再现,将镜头直白地对着被捕杀缠绕在渔网中死去的动物,记录了被割断鱼翅的鲨鱼血淋淋地坠入海底生命消逝的整个过程,与前半部分水底生物美轮美奂自由潜行的场景进行对比,指出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摧残和海洋环保问题。叙事主题与纪实主题相互交叉,充实了整部影片内容。不仅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挖掘了纪录片的思想深度,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拍摄视角与手法
从拍摄视角与手法来看,该片镜头拍摄角度依据摄影画面构图的原则,对水下生物进行抓拍、追拍,利用先进的水下快速摄影机等,对接浮游生物的运动速度,追求完美的镜头展现。
从被记录物种分布来看,镜头所捕捉的触角延伸到海洋生态食物链的各个等级,无论是鲸群鲨鱼等海洋霸主还是虾兵蟹将等微小的深海浮游生物,都被镜头一同收入。从被记录地域分布来看,影片拍摄地域从热带海域到两极冰川海域,从浅海滩涂到深海草原。
影片从被拍摄“动物”的主观视角出发,采用平实的叙事拍摄角度,把每种无意进入镜头的生物当作天生的演员,任其“自由发挥”,力求表现客观真实。影片中,每个动物都是海洋中的表演艺术家,是蓝色城堡中绝对的主角。配合平视视角或仰角视角的拍摄手法,利用大量的短焦镜头拍摄动物特写,整体展现细致入微,并不时利用旋转以及推拉摇移等镜头,让整个画面节奏自然连贯,并且充满动感。例如:在月色笼罩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大广角的镜头烘托出大海深邃神秘的气质,随后在镜头的推进中勾勒出海豚跳跃姿态完美的曲线,加上海豚动作细部的镜头特写,更加衬托出了海豚天然舞蹈家优雅的气质。
三、音乐与音响——跳动的乐章
对纪录片来说,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部好的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雅克·贝汉所主张的纪录片制作美学倾向特点体现在纪录片的音乐与音响的选取上。他认为,音乐与音响运用无疑更好的承担起了影片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作用。
该片的音乐来源于法国配乐大师鲁诺·库莱斯,他是法国当代数一数二的电影配乐名家,曾打造被誉为天籁的《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配乐专辑,在他那精致细密的弦乐编排中总是带有一份深邃的冥思。同样,他为《海洋》精心打造的音乐音效也令观影者不失所望。
影片中的交响音乐构建的视听空间气势磅礴,曲调悠长,与自然音响相互配合,从多角度给观者呈现了海洋的不同面貌。该片开篇便用了7分钟的海潮声原音再现,先为观者支撑起海洋威武霸气的气势。其后,根据影片叙事节奏快慢,音乐分为若干个篇章,每个篇章用不同的乐器主旋律对应画面主体气氛。比如,在描述夜幕下的深海动物生活时,采取了管乐低沉伴随提琴的悠长凸显深海的神秘与幽寂。其后,影片中间不断穿插座头鲸的悲鸣、海狗海狮的呼告等自然音响音效来对接交响乐的气氛控制,又展示出海洋宽广包容,富有柔情的一面。音乐节奏起伏与纪录画面营造的氛围相配合,乐曲节奏时快时慢张弛有度。
四、色彩与光线
从该片的光影色彩来看,全片色彩鲜明,画质唯美。色彩与光线的结合起着奠定影片基调的作用,能够增强影片视觉感染力,为观者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该片中,导演用高调的光影色彩排布向观者竭力展示着海洋生物的生命魅力。
首先,蓝色为该片的主色调。影片开篇就以满目的蓝色呈现,大气磅礴的蓝色涤荡净化着观者心灵。导演巧妙地运用不同环境下自然光线的效果,根据深海至浅海的不同地域与影片气氛营造的需要,对相同的海水蓝进行不同的色度区分,打造出富有层次的魅力。比如:在热带白沙海滩,使用充足的自然光线,用沙滩的亮白映衬出海水的亮蓝,富有活力。在月光笼罩下,使用剪影模糊暗部细节,突出海面波光粼粼的宝石蓝色彩,衬托夜幕下大海的深邃。在深海领域中光源微弱,导演借助人造光在海水中的投射控制光源的聚散,使用光束营造出海底世界的神秘幽暗。
其次,其他色彩斑斓的水下生物,也为该片鲜艳的色调增色不少。导演通过不同的光位,捕捉那些形态各异不具名的鱼类运动时的姿态,从细部呈现出生物自身舒展的线条,精美天然斑点图案花纹同样引人注目,让观者感叹这神奇的水底世界,处处蕴藏着造物主鬼斧神工。那悠然而至的深褐色海底幽灵骑士——斗篷章鱼,那黄蓝相间的水蛇缎带一样摇曳的身姿,还有那半透明的自带发光体的水母,银白色的数以万计的沙丁鱼群等等,在细软的白沙,昏黄的落日,深海嫩绿的海草与珊瑚群落等背景衬托下更加独具魅力。
结语
《海洋》对深海世界、浅海世界以及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客观的解读。在力求纪录片真实纪实的基础上,在宽阔的镜头视界里,在音乐音响与光影色彩的烘托下,真实还原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海洋。当我们通过导演呈现的镜头,领略了海洋生物那奇特的美丽的时候,当我们为所展示的那生机勃勃的海底城堡所沉醉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想想自己为已经或者即将从世界上消逝的海洋生命能够做些什么?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物种在消逝,通过几百年的进化,走到食物链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规则正在被打破,人类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人们不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陶醉和赞美,也不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拥有及消费,但是,人们缺乏的是对这种美好的敬畏与守护。众所周知,水是孕育生命的起源,当人类安居陆地的时候,似乎已经遗忘了这样一座曾孕育了生命起源的蓝色城堡。本片导演雅克·贝汉曾说:“在这部影片里,我既想为自然唱一首颂歌,又想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利用海洋和被舆论所误导。人们总是会说,海洋于己无关,实际上,海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正是我在电影中所想表现的。虽然说这不是部激进的电影,但是我希望这是部有观点的、能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的影片。”不要让人类拥有的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
参考文献
①裴旖旎,《〈海洋〉:以记录展示生命质感》,《艺术评论》,2011(10)
②梁晴,《〈海洋〉:那声音,从海底直达天际》,《音乐爱好者》,2011(7)
③李浥,《光与影的捕捉者——从莫奈到雅克·贝汉》,《电影评介》,2011(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