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写好作文
2012-04-29雷家平
雷家平
摘要: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样能让小学生把自己对周围的认识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作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作文训练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使老师感到棘手,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影响了作文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作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喜欢作文”成了我教学中的探索课题,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重视分析学生写作过程。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
二、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习作愿望。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东西。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并把握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味、观察生活,使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多彩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有时为了配合教材内容,完成指定的习作练习而布置了学生不感兴趣的作文题后,学生常常唉声叹气,大多数人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而如果是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像欢快的小鸟“唧唧喳喳”说个没完,甚至会为一个不同的观点争执半天,轮不到发言的课后也会缠着你表述出他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坦然地面对作文写作。
三、创情设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性的写作,而是让学生乐于写作。因此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作文写作的情境。试想: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一支钢笔对着一张白纸诉说“真情”是多么不近情理。这通常会让学生感到“咬破钢笔无觅处”。我们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渗入情感因素,就要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因为情感来不得半点勉强和虚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他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优美而充满意象的音乐画面唤醒学生隐藏于心底的“情”丝。
四、重视读背结合,巧妙模仿。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培养学生写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大量的朗读、没有大量背诵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背诵可以积累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这是解决写作难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许多教师提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放松了朗读、背诵训练。朗读、背诵可以在头脑中建立和储存感性语言的种种模型,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因此,熟记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各类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当他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这些语言材料便会从舌底笔端奔涌而出。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少年时代背诵了几部书,包括整部《古文观止》,他后来曾回忆说:“现在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多么具体的东西啊!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是有条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的确,朗读、背诵的基本功过关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五、指导适度,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度”,切忌过细,应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顺其自然地发展,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起辅助作用。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指导学生初学“看多幅图写话”练习时,常见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先让几个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然后把学生的意思进行归纳,再让学生按归纳好的句子扩充成文章,结果全班学生作文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显而易见,这样的作文根本没有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长此以往,学生怎么能独立地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呢?
教师指导作文,应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而不能局限学生的思考,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拉,要鼓励学生写出新认识,勇于突破常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者,是学生信心的鼓励者,如引路的蜜蜂把学生带入了花园,怎样采蜜、采什么蜜就看个人的兴趣了。
给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放手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蓝天上翱翔,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面对的将不再是一段段单纯的文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情景交融的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平时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能克服畏惧心理,自然就会喜欢作文,就会写出清新自然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戴军熔著.小学语文写作初探.中小学语文教学,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