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数学题设计刍议
2012-04-29张秋梅
张秋梅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教育越来越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已成为数学教师执教的目标之一。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我在教学中注意设计开放性习题,将课堂还给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设计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习题
数学知识和概念都比较抽象,单讲课本上的数学规律,有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将熟悉的生活内容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爱学数学、爱做数学题,融洽师生关系,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生动。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读写”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下:“2012年人口普查中查出的盐城市人口总数”,然后反馈给我。通过反馈,我发现学生们不仅会用“万”作单位读写盐城市的人口总数,还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自己户口所在地区、江苏省和其他各省、全国的人口总数,并把这些数据都带来交流,不仅了解了数学知识,还接触并积累了地域文化。此外,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之后,我还设计了“5元钱买菜”的模拟生活练习。让学生习得的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类开放题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成为课堂中和谐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二、设计加入条件不足或多余的开放性习题
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绝大多数的条件不多不少,学生只要对已知条件进行组合而无须考虑筛选补充,压缩了思维空间。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些条件多余、不足等类型的应用题,用来迷惑转移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真正领悟数学规律,学会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曾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同样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种松树20棵,种杨树1 8棵,种果树多少棵?学生们发现条件不足,于是从自己特有的认识角度出发,每人至少补充了一个条件并进行解答。经过统计,总共有2 2种不同的条件设计,远远超过我的估计,学生的思路和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课堂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可见,设计条件不足或多余的开放性习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思维的品质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三、设计解题的策略和思路多样性的习题
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数学也应该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不可能得到唯一答案。老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想象、去创新。这类题目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摆脱“答案唯一”的思维模式,防止学生思维定势。这也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极佳机会。例如,树上有9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有几只?像这样脑筋急转弯类的题目我也引入了课堂。许多孩子根据过去的理解回答说:“1只也没有,都吓跑了。”而有的孩子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还有3只小鸟刚出壳,不会飞,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还有的说:“是5只,因为是两家人住在一起,猎人打死的是1只鸟妈妈,飞起的是这家的鸟爸爸和另一家的鸟爸爸、鸟妈妈,只剩下两家的5只鸟孩子。”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绽放和谐发展之花。
总之,结合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与和谐,不但能加快学生由已知向新的未知进行质的转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热情。这个转变,是儿童在解决各种各样新颖的任务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儿童的尝试形式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经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思维训练,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