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音绕梁——竹八音唱挽

2012-04-29万国华

含笑花 2012年6期
关键词:八音文山昆明

万国华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边城文山何其绮丽钟秀,淙淙流水何其清澈柔美;姑且不说那九曲十八弯似的盘龙河畔之青青杨柳,如何一枝枝、一树树、一行行,而且她行她素似的,与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着的那一幢幢悬在河堤之上的“吊脚楼”相映成趣,极让人联想到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当年那种湘西古镇之美景;也不说当年矗立于青青石板路一隅的文山城之东门、南门抑或大西门、小西门等,如何极富人气、鹤立鸡群似的,让人仰止;仅仅就城中不起眼的小巷子而言,就有清清流水环门绕户而过,所谓“三步两座桥”之地名,就是由此衍生而出。

拙文所记述的这位文山本土艺术大家,正巧出生在文山城内距离所谓“三步两座桥”约百多米的“南门外梧桐卡”(后改称振华街)一贫穷之家;时值清光绪十九年(1884年)二月廿七日;此人姓张,名建鼎,字禹卿,自幼虽家贫,却读过小学,尤喜看戏。他对于滇剧之酷爱,已经进入痴迷无比的境界,实难自拔;且善于模仿,更喜旦行;仅仅十岁出头,就以票友身份,登过一次台,又因扮演《柳木剑》中的二旦而夺人眼球,更是得到戏班中诸艺人的好评,进而引起他立志以演戏度过一生的强烈信念。于是,他与距离所谓“三步两座桥”约二十米许、被称之为“南门上坡”一隅、名曰孙品全的一青年,同拜老艺人谢开初为师;两年后,他就出师演唱,随即名噪一时。同时,取了艺名,曰竹八音。

建鼎先生,之所以取下“竹八音”之艺名,乃因自古正统之中国宫庭音乐,多以“丝”、“竹”制成的乐器为主,比如各种不同类型的笙、小京(滇)胡、竽、笛子等,均系竹子制作而成;而其“丝”者,乃泛指各类型——比如二胡、琵琶、月琴、三弦、阮、筝等乐器上的琴弦。所以,自古只要说到“丝竹”之声,圈内人就知,是指庄重严肃的正统音乐了。况且,置身于华夏沃土之古老国度的高人韵士们之于音乐的研究,简直就像一抬手就能看到手板心上的纹理那样,硬是把其中蕴含的各种特质观察与倾听得无比通透,入木三分,认为正统音乐蕴含着八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元素,所以音乐才会如此美妙与悦耳;这八种元素就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并且认为以这八种元素做成的乐器,金为钟,石为磐,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薰为土,鼓为革,枳於为木;进而,古人就将其八种元素,做成并演奏出的美妙音乐并称之为“八音”。由此足见,当年给建鼎先生取此艺名者,实为饱学之士。

建鼎先生耗费毕生精力所追求和演出的,是于清道光年间形成于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滇剧。此滇剧属于程式化艺术,无论唱做念打,一招一式都很讲究,但因先生天资聪颖,更兼与生俱来,就与文山灵秀之山水息息相通;所以,他在文山,演艺时间虽短,却能与柳依依、咏兰轩、香九龄同被誉为文山的“四顶凤冠”或“四个青衣皇后”;并且,在其四人当中,尤以他功底最硬,不仅唱做方面有独到之处,在词调声腔音律上也有所创新,故而声名为最。再者,由于他基于“艺无止境”的理念,为了攀登艺术峰巅,始终不渝地勤学苦练,加之又有文化基础以及注重文化修为,旦行中无论青衣、花衫、刀马、闺门、摇彩,无不恰如其分,可谓极尽文静、雅致、英武、泼辣之能事;武功中,翻、滚、扑、跌、纵,跃、刺耍,刀枪剑棍,皆所精熟。所以,他凭着一身实力硬功,不足十年,就闯入昆明,成为云南滇剧界与罗香圃、黄雨清、李桂兰等齐名的一代滇剧表演艺术大家。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建鼎先生之所以小小年纪,就能在文山城初试锋芒且崭露头角,进而在昆明东寺街大剧院的台子上大放光彩而颇受赞誉,除了以上泛泛提及的,一是他生于自古山水灵秀的文山城里,二是天生此梨园奇才,聪颖好学;可是,天下没有几人知道,先生之所以逐步成为艺术名流,表演大家,并且以其表演的《黛玉葬花》而令人倾倒,实因他独创了一种练习基本功的方法;因他专攻花旦与青衣,就每每要在大清早置身于环绕文山城的盘龙河堤,一边对着清澈秀丽的河水练声音,一边随着袅袅婷婷的杨柳枝条,悠悠然然,扭动腰肢,并在心中模仿年轻美人的天生丽质,而随时调整身形状态,加之他最喜《红楼梦》一书,对其阅读揣摩,每每手不释卷,夜间枕之而卧;他又喜古乐,能弹琵琶,并学会弹筝,且在演出《宝玉听琴》时,就在舞台上弹筝低唱,以筝代琴,意境神似。所以,就被观众赋以“活黛玉”之贵冠。此外,他到了昆明以后,除了正常的戏台演出,还应邀灌注唱片,以及前往成立不久的昆明广播电台放声录音,制作节目,播送各地,从而其声名越之远扬。

1952年,建鼎先生被选送北京,参加国庆三周年观礼活动;l954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云南分会并当选该协会副主席;1956年云南省文化厅为十个老艺人祝寿,他就是十老之一;同年,他被推荐为云南省政协委员。如此盛名,先生当之无愧。之后,经他积极地向省委、省政府进言献策,云南首次于1957年成立文艺学校,并请他担任第一任滇剧科主任,使其滇剧事业后继有人。1966年3月31日,建鼎先生以八十二岁之高龄与世长辞,从而使其妙曼清音,憾然成为绝响。

光阴荏苒。虽说悠悠岁月中,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自有人才出,然而颇让笔者动心动情的是:在全社会已经沿着日新月异的时间隧道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的新名词、新观念比走马灯还快了不少,居然令人目不遐接、震耳欲聋。可是,笔者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建鼎先生乘鹤西去足有四十年历程的2006年3月31日,昆明的《生活新报》以“竹八音去逝整40年 活黛玉名号依旧响亮”为题,发出专题文章,除了追忆一代滇剧名家散遗人间的往昔轶事,也对早已今不如昔的滇剧艺术发出了“魂兮归来”的期盼之音。于是,笔者对文章虽看了一会儿,也愣了小半天。之后,遂查了资料,并认真研读了一千五百年前,出自南北朝人沈炯的五古《八音诗》,据说这是中国最早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每一句之第一字创作而成的“八音诗”。之后自问:莫非普天之下,艺术属于永恒?

猜你喜欢

八音文山昆明
诗与象
诗与学
《八音的秘密》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乡村八音
布依八音坐唱
“八音组合”赴黑龙江省演出拉开国内巡演序幕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