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网络媒介的知识传播

2012-04-29周婷叶静

新闻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网易公开课

周婷 叶静

【摘要】2011年伊始,网易公司正式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全球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引进搬上网络,网络公开课逐渐引起高校大学生、白领等群体的热捧。本文通过对网易公开课火爆现象的分析,从变迁中的媒介技术与知识共享,看网络公开课的现代性特征,同时立足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和反思网络媒介知识传播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知识共享媒介技术知识社会

在本世纪初,网络公开课首次进入大众视野,耶鲁、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的一批优秀课程纷纷公布于网络上。从2010年开始,国内外专业团队开始对此类视频进行翻译,引来百万多人次的点击率。在这一风潮中,网易公司对网络公开课的规范投入和推介无疑扩大了网络公开课的社会影响力。在网络公开课火爆的背后,折射出媒介与知识共享、现代社会环境与知识传播等相互关系和问题,笔者将对现代网络媒介中的知识共享与传播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网易公开课的缘起

近一年来,国外网络公开课程受到了大批高校大学生和白领阶层的狂热追捧,其中热门课程《幸福》、《正义》、《死亡》等点击率均破百万。这种网络知识传播活动源于“‘公开教育资源运动,即美国常青藤高校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将该校的大部分课程资料公布在网络上,后来耶鲁、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一时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享受这些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①

两年前网易就推出了名校公开课项目,2011年初正式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后的网易,共享了更多全球名校高清的开放课程,包括相关的课件PPT下载,其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诸多领域。除了为公开课内容提供传播平台外,网易还参与到内容生产的环节中,为中国网民提供及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网易公开课这种知识生产与传播路径,是通过社交媒体的转载和传播来实现共享的,呈现出开放性的传受关系,通过网络视频传输知识资源,实现开放多元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另一方面,以网易为代表的网络公开课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空间,参与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这对于网络传播内容是一种良好补充。

二、网络公开课的现代性特征

以传播路径作为衡量标准,知识的传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知识拥有者的传道授业,属于教育事业;另一类是通过信息传播技术共享获取,属于社会交流范畴。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网络公开课是将两类融为一体,网络媒介的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特征。

1、认知:课堂教育与大众传播的融合

在网络公开课的整个传播过程中,依托于网络媒介的知识传播形式,它将传统课堂授课的传播途径与动态的网络媒介相结合。其既有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也有群体传播,以及最大效应的大众传播。

通过大众传播渠道,网络媒介将远距离的个人课堂教育,延伸为全球性的社会课堂。这种知识传播与共享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符合麦克卢汉所理解的“媒介是人体延伸”的观点,更重要之处在于,公开课内容之于中国网民关于传统教育功能的认知层面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通过《正义》课程的宣讲,使其大脑中的知识通过网络媒介延伸至全球各地。对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于网络媒介的大众传播方式和其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2、行为:从知识共享到社交模式

伴随网络公开课的流行,网络上自发出现了公开课学习者的会聚地。在豆瓣网、微博、QQ群、论坛、人人网等众多社交网络中都出现了公开课学习群体的身影。网络公开课逐渐从一个知识资源共享的空间,演变成更大范围的社交场地。在网络这个无形的场域里,大众通过网络公开课吸收所需知识,在各大社交网络上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打分,逐渐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网络学习团体,定期开展线下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将较严肃的教育活动与融入日常生活的知识传递和社会交往融为一体。

在行为层面上来说,共同兴趣是构成社交行为的基础。正是由于网络公开课在知识共享中存在的共同兴趣,才使传播行为得以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共同兴趣必然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但这种多元开放的价值元素又会反过来促进知识的进一步传播。这种互动模式是对“知识”吸收和内化的过程,通过衍生行为,将知识原本的现实与接收者所在的另一个现实相连,产生了一种跨越知识本身的意义空间。

3、效果:从传播知识到分享精神

网易公开课一直以公益事业的名义从事网络教育资源传播活动,与其说公开课是一次全球的知识推销,不如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共享。相比之下,网易引进的国外公开课在效果层面上,处于价值优势地位,网易公开课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

从纵向上比较,网络公开课的效果都大于任何一种单纯的文字和声音,因为在传播和共享知识的过程中,受众获取的不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有意义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正如全球开放课程联盟主席斯蒂芬·卡森指出的那样,“大学的使命是分享知识,我们的项目正是为全世界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②网络公开课通过分享知识,使优秀的知识体系在人脑中得以储存,再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积累,往往会达到修复日常现实的精神层面作用。

三、知識社会学视角中的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通过网络媒介传输知识,实则是一种人类思想的传播。网易的引进和推介过程,帮助了知识在主体需要和行为中发挥作用。

1、显性:内化的工具性

拿《死亡》课程来说,Shelly Kagan教授从灵魂存在论证到人格统一性,从死亡之害到生命价值,最后到如何面对死亡。从课程的安排和阐述过程中,观看者从中了解的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哲学伦理知识,同时也包含着这种认识观念对于个体的人生和社会的价值作用。所以,网络公开课的知识共享具备一定的社会工具性功能。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阐述关于意识形态与主体需要和主体性中提出的,“知识社会学把认识活动同它在其存在的及富有含义的性质中所渴求的模式联系起来看待,看作一种论述在某种生活条件下由某些有生命的生物支配生活环境的工具”。③任何知识和思想都必然受到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化的影响,但随着接收者不同视角和现实的冲击和积累,知识的差异将逐渐弱化,随之产生的是知识和思想的内化过程,并为新的现实所用。

网络公开课的课程经过思维者的加工和互动传播,从而对全新的社会现实产生工具性效用。所以国内追捧者对于知识的渴求,在动机上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的吸收和内化,从而填补和丰富自身对当前社会现实的认知。

2、隐性:效果的不可持续性

如果网络公开课的社会工具性是一种正面性质,那么在其对立面上,社会背景的差异化会导致正面作用的不可持续性。以哈佛大学《正义》课程为例,同样是上载至优酷网站的视频,第一集的播放率已经高达1.6万人次,而最后一集只有不到两千人次。在开放课程在传播中,很少有人能够把一门课程从头学到尾,学习和吸收程度具有较大的现实缝隙。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视角来看,“环境对知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正是靠这些全方位因素的影响,特定知识最终才汇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他始终坚持认为“环境决定知识”的原则,始终从社会存在与客观环境中去寻找不同知识的产生。④换句话说,想要知识和思想发挥深层作用,还是无法将其从相应的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由于这种差异化导致知识的认同和维持具有短暂性,即使小群体可以产生作用,但知识不可能同时搬运社会环境和历史历程,所以在效果层面上有着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持续性。

四、反思与建议

在对受众群体进行分析时发现,由于接触网络条件、受教育程度、对国外课程感兴趣程度等因素筛选,导致真正接触到网络公开课的人群具有条件性。

正如蒂奇纳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⑤因此,网络公开課的受众,大多数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和白领阶层,这面临的也就是知识鸿沟的扩大化,也必然影响着网络媒介知识共享的广泛性。

针对这一问题,以网易公开课为例,国内对于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应当融入政府经济上的支持和引导,使国外网络公开课与国内的精品课程项目相配合,扩大接受者的范围和层次。同时在教育方式容许的条件下,发散吸取网络公开课中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为更多人群所服务。

另一方面,对于传播行为来说,反馈过程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重大,反馈过程是传播得以循环继续的关键环节。而在网络公开课的传播过程中,知识共享呈现一种射线型的传播,全球顶尖名校教授作为传播源头,发散到网络终端前的学习者,除去学习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小众传播和交流外,至此这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就终结了。同时,由于上述提及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化,加之传播反馈过程缺失,这使得传播中出现知识累积性障碍,最终会导致传播过程的中止。

网络公开课想要在国内走得更远,必须要求接受者与共享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可以通过知识转换,将公开课中认同的知识进行总结讨论,通过网络媒介转换成一种知识再生产;或者是知识重组,将公开课内容与当前环境相融合,使传播行为在二级传播的层面形成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仇逸、俞菀,《复旦推出网络公开课》[N].《中国青年报》,2011-4-7

②安然,《专访全球开放课程联盟主席斯蒂芬·卡森:“为知识开锁,让大脑给力”》,《中国新闻周刊》,2010(46)

③④杨生平,《试析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2):66、64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9

(作者单位:周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叶静,六安市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网易公开课
智珠2则
当代青年生活定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易考拉的“一千零一夜”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