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2012-04-29高俊宝
高俊宝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除保持我国中学数学优良的系统性、严谨性之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数学活动中。教师在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在此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数学课堂中如能首先创设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切入课题,能够起到很好的首次效应。贵州省教育专家吕传汉先生的“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教学法也强调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当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且,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更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不仅会思考数学,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活用教、学具,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具有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全方位、多途径地给学生以感受,它能充分融合学生于情境之中,在引起学生充分兴趣和注意的同时,提供给学生最易接受的模象直观。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学生也将会有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广大二线城市及以下的非重点学校很难达到这一硬件配置。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角边角定理》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块缺了一角的三角形玻璃,假装质问学生是谁打破的,然后提问能否还原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的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数学课堂上精心准备的教、学具,就地取材的小物件,往往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不应再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的一切数学行为,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多种方式学习数学,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自我建构。这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单纯的模仿和记忆,他们有了一个宽松的数学活动氛围,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所以,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操作中,促进各感官一起活动,有了较充分的感性认识,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四、巧编口诀,激发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繁多的公式定理。学生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老师若能引导学生一起对某些公式进行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顺口的口诀,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完全平方公式就可先让学生编,比比谁编的更准确、更顺口。“首平方,尾平方,二倍首尾中间放”,这样就非常生动、顺口,于是乎复杂的教学难点一下子变得活灵活现,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兴趣
一般课堂往往会出现偶发情况,此时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同在,偶发情况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也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如经教师能幽默机智的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而且一般的学习单靠从道理上明白意义,不如对学习有喜好,而幽默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