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影响生命 以课程促学生全面发展

2012-04-29崔楚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德育

崔楚民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也是“宏志班”的发源地,学校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影响生命”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推进策略,重视课程建设与实施,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本化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课改以来,学校尝试通过“课程校本化”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及素质,为不同的生命个体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个性鲜明、内涵独特、成效显著的育人模式。学校主要从5个方面实践“生命影响生命”的办学理念,促进课程发展。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实施体系构建

我们主要通过课程变革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所谓改变学习的性质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结构就是说学习的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的,既有书本的也有实践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改变状态,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我们将支撑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六大支柱,分别是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体素养以及心理素养。并从这6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生命成长规划课程、提供选择、培养特长,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课程的层级分为三级,分别是常规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以及特长发展课程,还参照课程的基本属性,划分发展学生6大素养的主要实施学科。例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来加以落实。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实施

在德育领域,我们确立了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抓手的总体实施策略来全面规划德育课程并落实生命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德育科研的支撑作用,学校独立申报并实施了两个国家级课题,一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人格教育研究”,另一个是“构建生态校园,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实践研究”。第一个课题已经结题,并且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者正在实施中,通过课题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德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依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我们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学校以“习惯养成”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初中、高中学段,以“公民素养”课程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人生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开设《意志品质课程》,磨练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学生将来面对真实世界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各种准备。《人生规划课程》是我们校本选修课程中的必选课程,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认识与自我规划。我们还与《法制晚报》等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发掘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了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各种职业场所进行参观、学习、调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接触职场,增进学生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认为,教育只有与生活产生联系时,教育本身才有意义,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公民素养课程》则聚焦责任与义务,从行为习惯到社会理解,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深刻理解公民的责任。

学校系列德育校本课程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供了必要支持,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国家课程实施

我们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国家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根据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学生需求相结合,进行结构调整、内容补充,就很难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在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学科模块的课程教学纲要,进一步细化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并实践构建“高效生命课堂”。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校本化程度决定了学校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特质。按照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国家课程领域,首先要完成必修模块校本化构建。因此,我们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科层面、模块之中,尤其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目前已经完成10个学科20多个模块的课程纲要编写,配套学案的编制,课程资源的调整与充实。下面,以语文、英语、体育3个学科为例来说明实施情况。

为了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理念,我们在语文课程方面,确立了“大语文观”的课程理念和“三走近”的基本途径,即“走近名家、走近经典、走近生活”;搭建了语文学习的“四大平台”,即“诗歌朗诵、话剧表演、名文展示、文学社团”;开设了海量阅读课程,创新了作文教学模式,总结了“捆绑式”作文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在英语学科方面,我们确立了“语言与文化并重、大小语种并存”的课程理念,对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已经开发出了较为系统的英语技能教学操作系统。通过“走近西方、走近经典、走近生活”的实现途径,学校开设了英语原著选读及西方文化等校本系列课程,搭建了六大课程实践平台,即“英语校园剧、英语广播站、英语演讲赛、英语歌学唱、英语学科竞赛以及模拟联合国”等。

我校体育教育经历了10年的探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了“自助餐式、融体育、德育于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催生了引领学校学科教研不断上升的品牌学科,形成了一个以“好人、好党员、好老师”魏发团为代表的优秀教研组集体,培育了积极向上的课程文化,并成为我校实施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的典范教研组。他们将德育功能引入体育,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将身体素质锻炼与学生兴趣特长培养进行了科学对接,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经久不衰。如“三对三”篮球赛、“五对五”足球赛、高中男子“励志杯”篮球联赛、高中男子“绿茵杯”足球联赛、初中男子“阳光杯”篮球比赛、初中男子“风采杯”足球比赛、“阳光女孩杯”篮球比赛、“俱乐部杯”乒乓球赛、长跑接力赛、跳绳比赛等,几乎涵盖了全校学生,赛事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而独具广中特色的“篮板王”、“助攻王”、“得分王”、“MVP”、“广中足球先生”、“金靴奖”、“阳光女孩”、“体育之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在北京市更是绝无仅有。这些与NBA同步,和世界杯齐名的荣誉称号,浓缩着广中校园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带给学生的骄傲与自豪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

校本课程的“开放多元”特色构建

目前,在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架构下,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所谓开放多元,就是指校本课程既有校内课程也有校外课程,既有学术课程也有实践课程,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满足个性发展的卓越课程。

首先,我们对国家课程的自主选修模块进行了校本化整合,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了重新布局,大胆引入高端资源,与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了教育资源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已经着手开发课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融通。

同时,学校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了“翱翔论坛”,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由协作高校的博导、教授提供每周的主题。另外,我们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翱翔课程”,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发展平台。协作高校则为他们提供导师服务,让他们有机会走进大学图书馆、实验室,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创新思维习惯及能力。

第二,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类及活动类课程的管理,强调该类课程的实践性和服务性。对学校活动,我们都要求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计划、实施内容、教学监控与评估,现在学校基本形成了活动系列课程,做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如广受学生欢迎的《走进社会,感受职场》,《学校节日教育系列》等。

第三,我校的社团类课程是主流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发展特长、形成职业倾向、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平台。社团活动是我们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亮点之一,目前已有13个学生社团,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有相应的指导教师。社团活动极大地激活了学校的课程文化,也生成了极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我们坚信,教育就是培育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实现完整、和谐的发展。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开启未来幸福人生的准备。所以,我们的课程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校本化的实践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整合,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素养,满足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要求。

□编辑吴君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