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性课堂行为的初探

2012-04-29戴嘉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诱因

戴嘉恩

【摘要】在课堂教学进行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课堂行为,教师必须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特别是不太为人注意的中性课堂行为,它的处理合适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中性课堂行为;诱因;处理与预防

在课堂教学进行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课堂行为,或专心听课,或随意交谈,或心不在焉。根据学生课堂行为的不同性质,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积极的课堂行为,这是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行为;二是消极的课堂行为,如迟到、讲话、闹事起哄等,这些行为会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三是中性的课堂行为,这些行为只影响自己学习而基本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无声瞌睡、不听讲课而在纸上乱涂乱画、看小说等。其中消极的课堂行为和中性的课堂行为都属于课堂问题行为,不过它们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教师必须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这两种问题行为,特别是对中性课堂行为处理合适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中性课堂行为的现实意义

课堂中的中性行为指的是学生上课既不扰乱课堂纪律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行为,而是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或看小说,或开小差等等,或是因为胆怯不敢发言。这种课堂行为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它具有隐潜性,不太为人注意,目前研究比较少,有必要进行探讨。其次,中性课堂行为具有普遍性,不光是后进生,就是优秀生也常会出现。国内一项研究表明,高中生约有50%、初中生则高达70%以上会出现问题行为,而中性课堂行为则占其中的90%左右。如果忽视了中性课堂行为,其负面影响甚至超过消极课堂行为。第三、中性课堂行为具有可变性,并且是消极课堂行为转化为积极课堂行为的必经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要转化消极课堂行为绝难一步到位立竿见影,而需要先转化为中性课堂行为,再转化为积极课堂行为。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研究中性课堂行为对全面提高教育效率,无疑是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因为忽视了一半左右有中性课堂行为的问题学生,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性是很难保障的。

二、中性课堂行为的类型和诱发因素

如前所述,中性课堂行为主要是不影响他人学习同,之所以也被列为问题行为,是因为它虽于人无害但于己无益,这是同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根据行为的心理倾向特征,可以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混合型三类。内倾型的如静坐发呆、胡思乱想或白日梦等,俗称“思想开小差”;外倾型的如无意识的乱涂乱画、玩弄各类学习用品等,俗称“做小动作”;混合型的如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做什么想什么,又如魂不守舍、喃喃自语等。

这些课堂行为发生的本质,并不在于表面的有所作为或无所作为,其深层的因素则是生理和心理的某种需求。因此,它一般都象征或传递着某些信息。打哈欠,可能是困倦也可能是授课缺乏吸引力;两眼空洞发直,表明人在课堂而心不在焉;扇动书本,表明天气较热或内心焦躁不安;遇事顾虑重重欲行又止,表明焦虑过度……当这些信息被接收,得到合理反馈,那么中性课堂行为便会消失或转化;当被忽视或得不到合理反馈,那么中性课堂行为则会持续或显现为消极行为,并引发其它问题行为,甚至出现激化。宁波师院的杨心德教授认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焦虑、挫折、社会影响和家庭等方面,这无疑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生理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课堂问题行为;其它还有外部奇异的刺激等。至于到底有哪些类型的诱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论。

三、中性课堂行为的处理与预防

处理中性课堂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干扰他人的学习。它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1)给予信号。当学生出现中性课堂问题行为时,老师可及时给予信号,如使用身体语言中的双目凝视该生,变化语音或中止讲课,都能纠正问题行为。

(2)课堂提问。发现课堂问题行为时,可暂停授课而提出思考题,并指名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回答。

(3)行为提示。老师可利用课堂巡视机会,就近用动作提示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如轻敲桌面,检查练习,轻声警告等。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不可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积极的课堂行为,而应该允许发生中性课堂行为。

如何减少或防止中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通过讨论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在讨论中对易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而不能当众点名,扫了学生的面子,让学生紧张,下不了台。

(2)要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很多学生怕站起来回答问题答错了丢脸,上课总是埋下头,生怕老师点名。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回答错误很正常,学习本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且在课堂上就凭着敢于尝试、敢于“献丑”的勇敢精神,照样能赢得同学和老师的掌声。通过一段时间尝试,让同学们打消思想顾虑,放开思维羁绊,逐步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3)排除或尽可能降低造成问题行为发生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刺激量。例如暑天尽可能保持室内通风凉爽、拉大座位距离,就能减少用书本取凉等行为的发生;有环境噪音时,关闭窗户也是一种手段。

(4)提高自身素质,避免来自教师的因素。在课堂问题行为中,有相当程度还与教师本身有关,特别是师生关系。如偏爱与歧视,严厉与宽松;其它如不规范的教学用语,不得体的穿着打扮等,都可能诱发中性课堂行为的发生。如某生统计某教师一堂课用了二十一个“对不对”,三十九个“那么”,而且对所学内容几乎是一无所获。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用语上因注意简练,尽量避免口头禅。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整自己行为,中性课堂行为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5)由生理、心理等因素引起的中性课堂行为,可在课后交谈中了解,有的放矢地解决,并预防类似情况的发生。如青春期教育就能减少相关的中性问题行为。

总之,中性课堂行为研究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尚处于初期的经验型阶段。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将会大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改变基础教育中着眼在“升学”,着手在“尖子”的通病,真正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公平的、均等的教育机会。

猜你喜欢

诱因
农村“微腐败”发生的诱因及治理对策——基于全国38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5》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部位·+·症状· 让你准确判断头痛类型及诱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无明诱因足趾背伸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沿海地区10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病诱因分析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