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2012-04-29罗雪英
罗雪英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应具备的优良素质之一,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实践者,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一直桎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总是惟我独尊,过于权威和独断,甚至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体现师爱。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潜能,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开放,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融洽配合,适时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和爱护,从而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因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师生、生生多边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在课堂上,每一位儿童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这一点,而且充分让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凡是学生能够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那么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教育理念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是自己探索。例如:当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设计一道练习题:用一根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面积正好是12平方米,问这根木条有多长?学生经过议论和交流,发现有3种围法可以使它的面积都是12平方米。即:①长是12分米,宽是1分米;②长是3分米,宽是4分米;③长是6分米,宽是2分米。那么,这根木条的长就有3种可能:①(12+1)×2=26分米;②(3+4)×2=14分米;③(6+2)×2=16分米。学生在议论问题的情景中,不仅巩固了知识,开发了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营造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二、转变教与学的关系,提供创新空间
现代的教育要求将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引导与探索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关系,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方面由“不知”到“知”,在情感方面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在能力方面由“学会”到“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创新。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说数,教师很快能判断出此数能否被2、5、3整除,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此时教师不急于把结论抛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分组讨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点,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处在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笔算乘法24×13时,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每盒水彩笔24支,13盒有多少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这样把学生带入认知的新形式,学生个个兴致盎然。有的同学想出先求出10盒多少支?再加上3盒的支数;有的同学认为先求出20支一盒,13盒有多少支,再求4支一盒,13盒有多少支,最后合并;还有的同学把24拆成4×6或3×8(把两位数乘转化为已学过的一位数乘)最后讲能否用竖式表示。这样把计算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合理研讨,增加思维含量。整个过程氛围宽松,主体性强,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尝试创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难度不大,或者可以延伸的例题教学中,可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并为此提供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改变部分学生长期做陪客现象,使学生尽快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课堂教学最实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试一试。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就让学生亲自掂一掂2分硬币、2袋精盐的重量,然后掂一掂10克、20克、100克的物体的重量,通过亲自实践,不需要翻来覆去的解释,学生就能很轻松地估计物体的重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估量一些其他物体的重量。这不但对所学的知识起到较好的巩固作用,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转变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
在教学乘、除的初步认识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出一道练习题“小明买3本书,每本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指名学生列式计算:“7×3=21元”当提问该生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是用除法计算时?没料想,该生脱口而出:“因为7除以3,算不出商几。”这样的回答,可能让多数教师不易理解,认为该生是瞎猜、凑数,即使列对算式也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可冷静一想,该生虽然没有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也必定是仔细观察题中数字的特点来列式计算。当然也有很大的猜想成分,教师不应给予否定,而是要适当地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才知道数学中充满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性挖掘,研究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创造性的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闪烁创新火花。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理念,以不断追求接受时代的挑战,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驾驭课堂,我们一定能迎来创新教育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