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信息社会研究综述

2012-04-29秦殿启

现代情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信息素养

秦殿启

〔摘 要〕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以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百度文库、爱斯唯尔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搜索文献为基础,对已正式公开的中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泛在信息社会研究的侧重点进行概括,并对其研究趋势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泛在;泛在信息社会;ICT;信息素养;RFID;研究综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43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174-04

泛在信息社会是图情界乃至人类社会出现的一个热点概念,是信息通信技术对全球发生的必然结果;网络环境的泛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泛在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信息以及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泛在信息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泛在成为众多领域瞩目的焦点;通过对泛在研究的综合叙述,期望图情界以及更多领域不仅重视这个概念,而且关注它的深层影响,尤其对情报服务带来的变革。

1 泛在信息社会概述

以中文百科在线为检索平台,输入词条=泛在信息社会,可以检索到如下概述:泛在信息社会也称作未来信息社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源于Ubiquitou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将以不为人们所觉察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这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通常理解为因特网的环境处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全面互联的状态。从技术角度来讲,无所不在技术充分利用了无线网络以及宽带,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所有电子终端及物品都处于可随时连接互联网的环境之中,一个人可以同时利用多个网络。实现泛在信息社会的最核心技术是射频身份识别,用于自动跟踪人和物体东西(对象)的标识,可以借助电子标签来实现。射频识别和电子标签统称RFID。为了能识别,观察和跟踪社会中的任何一件东西(包扩自然环境),在全社会需要建设和部署识别网络(感知网络,传感网络,SENSOR NETWORK),这是“U社会”的一种新基础设施,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规划和有步骤地建设这种社会基础设施,以避免无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麻烦[1]。

在不久的将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随时随地、无限沟通的自在世界。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使用还存在诸多限制,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软硬件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在泛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变,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信息素养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道,泛在信息社会成为网络、信息装备、应用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可见,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大趋势,同时又建立在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RFID技术等基础之上,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影响巨大,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将产生重要变革。

2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的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为检索工具,以“题名=泛在信息社会”为途径,检索结果6篇,其中2篇报道重复,实际为5篇。研究内容如下:

在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六届年会(2006年10月18日)上,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本学先生以“城市信息化及‘泛在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日立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描绘“泛在信息社会”的前景,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系统、软件、服务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利用IT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日立称之为“泛在信息社会”[2]。

富士通从技术和现实应用角度着重对泛在信息社会及相关技术进行全面展示,指出“泛在信息社会”是随着l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将任何人与任何物、任何物与任何物的通信与联系纳入其中,从技术角度来讲。泛在技术充分利用了无线网络、宽带以及RFID等,使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所有电子终端及物品都处于可随时连接互联网的环境之中,而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利用多个网络,论坛重点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环境3个角度来展示泛在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变[3]。

泛在信息社会是随着l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人类未来生活模式,泛在技术充分利用了网络以及RFID(电子标签)等,使物品处于可随时追溯和连接的环境之中,中国具有容量达2 000亿美元的零售业市场,为了规范市场,零售、物流、防伪、安全等都领域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保驾护航,这时,RFID技术迎未了发展的机遇[4]。

泛在信息社会必定对图书馆工作产生重要变革,包括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有学者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概念、服务特点、服务历史以及在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给予了推介,同时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它将把任何人与任何物,任何物与任何物的通信与联系纳入其中,使得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的各个应用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新过程,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社会模式。“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射频识别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动机”[6]。

3 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检索工具,以“题名=泛在信息社会”为途径,检索结果6篇,其中3篇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的检索结果重复。另3篇情况如下: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通信技术(ICT)在材料、器件、系统、网络等各产业环节的软、硬件创新发展,使得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的各个应用环节形成了一个全过程,催生了以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产业;当这样的新产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面,或信息化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信息就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进入一个泛在的信息社会,业界称之为从电子社会(e-Society)发展到泛在社会(u-Society)[7]。

IT在泛在时代将进一步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IT网络将如血管系和神经系统一样,变成社会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靠性、安全性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课题,富士通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室部长於久佳史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泛在信息社会,富士通要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人才资源来获得下一个市场的主动,目前富士通的RFID、UBWALL、FP码、电子病历、微弱电波技术、虚拟化妆系统、新一代网络终端、概念电子产品等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泛在概念[8]。

泛在知识环境,经典阅读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建构的过程。经典阅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透过信息用户的阅读形态变迁,借鉴美国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经验,指出引导用户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培养用户经典阅读的兴趣,加强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创新服务方式是泛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引领经典阅读的有效措施[9]。

4 百度文库中的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

以百度文库为检索工具,在检索平台窗口输入“泛在信息社会”,检索结果为288 380条,其中,DOC格式155 967条、PDF格式91 933条、PPT格式29 817条、XLS格式170条、TXT格式8 697条。数量之所以如此庞大,主要在于搜索引擎本身是基于全文、字段、词汇、单字的“泛在”式搜索,查准率很低;另一方面,文本格式丰富、泛在信息社会的影响和应用已经渗透到众多领域已成事实;上述几种文件格式的文章并非按照相关度排列,通过去重,逐篇筛选,有下列5篇文章值得关注。

后危机时代的ICT(信息通信技术)引领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将不断演进和发展向无所不在的泛在网演进,传感器网络将物理世界作为管理对象联系在一起,加以高度智能化信息处理,将信息化推向目前称为物联网的新阶段。当前互联网存在的安全性、扩展性、可管理性等一系列问题在物联网时代必须得以解决,互联网网际协议的新版本(IPV6)是互联网下一代演化的第一步,互联网最终以革命式的演进的方式走向基于后IP的新网络体系,以突破IP协议的种种约束和缺陷;在通信手段方面,现有网络通过不断升级继续向宽带化、移动化发展,经过目前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长期演进技术(LTE)阶段走向更具统一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广播电视网络将向着数字化并具互动性、移动性的下一代有线或无线广播电视网路发展;前述的通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在向下一代技术演进过程中将不断相互融合,走向三网融合,并与物联网一起形成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由泛在网络联系在一起的人、机、物三元世界带动多样化的应用需求[10]。

泛在信息社会已经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多国对泛在网络的国家战略,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利用通信服务与业务提供,实现对整个国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支撑,即实现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信息服务与信息提供战略,完全从移动通信转向移动信息专家的新跨越[11]。

泛在信息社会也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了泛在网的发展概况,从1991年的“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到2005年的“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对此反应敏捷的日本出台了U-Japan战略,韩国推出了IT839为核心的U-Korea战略,意大利的Ubiquitous Society战略等,该文重点对泛在网络的概念、特征、架构体系、关键技术、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泛在网络是泛在社会、智慧地球、“感知中国”的基础设施,是全球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是其必经阶段[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是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显而易见,泛在信息社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13]。

泛在信息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比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日本学者已经探索智能化网络社会、泛在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时代的产业战略选择以及NRI(日本无线宽带论坛)在物联网领域的活动等,在无所不在的智能化网络社会中,ICT(信息通信技术)如同水合空气一样,融入每个公民的生活,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并更有优势的“无所不在的社会”,ICT将社会资源控制应用于全球环境生态系统中,以智能城市(Smart City)和紧凑城市(Compact City)为发展理念,打造低碳和谐、智能高效的未来型城市发展典范,提出未来城市创新的三大核心动力是低碳化、服务化、泛在化[14]。

5 谷歌学术搜索中的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

以谷歌学术搜索为检索工具,在检索平台窗口输入“泛在信息社会”,检索结果为33 500条。通过比对去重,有下列3篇文章值得关注。

泛在信息社会正在影响着政务系统,以积极的行动应对是明智的选择,打造无所不在的网络,建设泛在信息社会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随着电子政务在欧盟的广泛渗透,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足不出户就能跟很多政府部门打交道,电子政务就像一面小小的镜子,反射出欧盟各国政府亲民务实的面孔[15]。

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必定存在平衡性,有学者以区域信息服务为视角,根据地方区域特色合理规划发展信息服务产业,长三角地区应重点发展以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信息内容的服务创新中心,发展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发展城镇化惠民的泛在信息社会服务,发展新兴信息服务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京津冀地区应重点发展科技、文化、体育等知识信息服务创新中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生产型信息服务,发展国家级数据库信息服务产品,形成中国信息服务品牌与知识产权;泛珠三角地区应重点发展面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创新中心,发展面向香港澳门等高增长行业信息服务,发展从资本运作到信息运作的市场化信息服务体系[16]。

泛在信息社会对图书馆界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不仅是实体图书馆的影响,特别是理念的影响,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演化中的泛在图书馆将在信息时代表现出以下6个基本特点,基于网络、24*7(每周每天24小时服务)、开放获取、多种形式、多语种、全球化,泛在图书馆的真正力量在于它将成为知识信息社会的动力发动机,21世纪泛在图书馆的使命是以因特网和万维网为平台,通过多种格式多种语言为全球用户存取、定位、转换、传递各种异质的信息提供帮助[17]。

6 爱思唯尔数据库等中的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

以爱思唯尔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D)、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EBSCOhost网络全文数据库(EBSCOhost)以及谷歌英文搜索(Google.com)为文献搜索源,查找泛在信息社会(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方面的英文文献,检索结果主要围绕“泛在计算”、“泛在网络”、“泛在学习”、“泛在信息”等主题进行研究,完全以“泛在信息社会”为题的文献查找到的还寥寥无几。但它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众多国家的战略性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情报学院设立了“泛在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Infrastructure)[18],芬兰成立了“泛在信息社会顾问委员会”(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Advisory Board)[19]。在所查获的文献中,日本学者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Susumu Konno等学者对面向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及其应用(Development of RUIS and Its Applications)进行了研究,指出区域信息应该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信息,设想了称为RUIS区域无处不在的信息系统,可以从网络获取和存储区域信息,并通过实现私人信息保护机制来实现其安全性,RUIS是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它收集和存储区域的信息,包括文化,历史,生活方式,经济,就业,卫生,教育和个人信息,社区居民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环境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20]。Srivastava等研究者在“日本的泛在移动信息社会”(Japan餾 ubiquitous mobile information society)一文中提出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潜在信息功能,并得到移动服务供应商的响应,指出手机正在影响社会的行为规范,并集成在日本社会中,它的使用已经无处不在[21]。

7 泛在信息社会研究的侧重点及其趋势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题名中含有“泛在信息社会”的文章还是星星点点;但内容涉及到“泛在信息社会”的文章已成燎原之势。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题名=泛在”实施精确检索,已有300篇文章在探讨泛在信息社会(检索日期为2011年7月16日)。这些文章重点研究计算机及应用的有80篇,探讨图书情报及数字图书馆的有80篇,以电信技术为主的有64篇,从经济学视角研究的有63篇,探索教育问题的有38篇,侧重自动化技术的有15篇,着重介绍互联网技术的有13篇;还是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题名=泛在”实施精确检索,已有405篇文章在探讨泛在信息社会(检索日期为2012年2月22日),探讨图书情报及数字图书馆的已经达到113篇,超出研究计算机及应用(93篇)研究文章20篇。在探讨图书学、情报学的文章中,出现了以下关键词:泛在学习、泛在网络、泛在服务、泛在图书馆、泛在智能、泛在信息、泛在知识、泛在化、泛在环境等等。其中题名中包含“泛在网络”的文章达67篇,“泛在学习”66篇,“泛在知识”48篇,“泛在图书馆”33篇,“泛在化”19篇,“泛在智能”11篇,“泛在环境”6篇,“泛在服务”6篇。根据已有研究情况来看,“泛在信息社会”的研究缺乏宏观和整体性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需要时间,更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投入,特别是图情界。从研究趋势看,微观方面将更加宽泛,也更加深入;宏观方面将出现整合和理论构建的大笔之作;就以上述的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泛在”关键词来说,篇数多的“关键词”将持续升温,而篇数较少的“关键词”将成为后起之秀。就以“泛在服务”而言,这是“泛在信息社会”带给图情界的一大挑战,是必然趋势。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要素,必然成为一个深入探讨的热点和重点;这又是一个方法、内容和策略的问题,解决的重点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21世纪人类生存之道的“信息素养”及其教育问题等将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得到政府的重视、人类的自省、教育普及等的良性互动氛围中不断提升,人类不是被“泛在信息社会”所淹没、异化,而是更加文明、透明,更加自觉、自在;泛在信息社会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大挑战,又是对信息文化发展的环境需求,同时也是大趋势。

参考文献

[1]http:∥www.zwbk.org[EB].2011-07-07.

[2](简讯).日立提出“泛在信息社会”新理念[J].电信科学,2006,(11):100.

[3](简讯).2007富士通论坛宣布世界将迈入泛在信息社会[J].电信技术/电信科学,2007,(7):32,112.

[4](简讯).RFID技术通向泛在信息社会[J].印刷技术,2007,(17):15.

[5]娄长春,杨慧,马丽娟.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J].现代情报,2010,(5):88-91.

[6]季拥政.泛在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图书馆学研究,2011,(19):25-27.

[7]田静.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R].哈尔滨:中国声学学会,2010.

[8]吴加录.泛在信息社会来临 IT服务成重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8-03-03,(A14).

[9]陆浩东.泛在信息社会中经典阅读的价值思考[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广西:南丹,2011-11-02.

[10]田静.后危机时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EB].http:∥wenku.baidu.com,2011-07-12.

[11]张闯.泛在无线网络与信息化运营[EB].http:∥wenku.baidu.com,2011-07-25.

[1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所.泛在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EB].http:∥wenku.baidu.com,2011-08-20.

[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EB].http:∥wenku.baidu.com,2011-08-20.

[14](日)横井正纪.泛在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探索[EB].http:∥wenku.baidu.com,2011-08-25.

[15]曹学勤,郭利.电子政务 以欧洲一体化的名义进行[J].上海信息化,2010,(9):82-86.

[16]熊励.中国三大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差异比较与融合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28.

[17]李莉.构建21世纪的泛在图书馆[EB].http:∥www.ifla.org/IV/ifla72/papers/140-Li-en.pdf,2011-08-20.

[18]Research Center for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Infrastructure[EB].http:∥www.iii.u-tokyo.ac.jp/en/facilities.php?id=881,2012-02-21.

[19]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Advisory Board[EB].http:∥www.arjentietoyhteiskunta.fi/inenglish,2012-02-21.

[20]Susumu Konno,Kazuhide Koide,Shigeru Fujita.RUIS: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Towards a Universal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Volume 4159/2006,200-208.

[21]Srivastava,Lara.Japan餾 ubiquitous mobile information society[J].Info,2004,6(4):234-251.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