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了解学生方面的尝试
2012-04-29赵爱新
赵爱新
初二的第一次月考结束了,成绩和预想的比不太理想,很多学生都有了退步。一些学生照例课间来问成绩,李某某看到自己得了73分异常高兴。我问他:“这种题你考了73分就值得你那么高兴吗?对你来说至少应该是优秀”李某某笑着解释道:“我比陈某多2分呢!”陈某和他都是班里一直很不错的学生。
我很无奈,晚上我思索着白天的情景和李某某说的话“我比陈某多2分呢!”脸上那幸福的喜悦。我突然意识到,是呀!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讲不就是一种比较吗?大多数情况下:富人与穷人比会有幸福感;成功的人士与业绩平庸的人比较会有幸福感;拥有爱情的人与没有爱情的人比较会有幸福感……等等。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班里很多学生都安于自己的学习现状。是因为他们总把视线向下看,心想:反正班里还有不如我的呢?这样比的话班里最后几名学生永远在学习方面找不到幸福感。会导致他们对原本经过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罗素先生曾云:获得某些事物的成功,使人和动物的一切快乐、幸福最终有赖于他们。这些事物的获得本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只要通过恰当的转变就能获得幸福。
我决定在下面找一些学生谈谈。我制定了初步计划:①首先应该先了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②学习中如何获得幸福;③老师引导在学习中,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怎样与别人比较。
这么一个深刻而博大的命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却用他们天真而质朴的想法和语言做出了自己对幸福的诠释。两个班我都进行了调查了解,结果惊人的相似。两班共有59名学生。我给他们的观点大致分类如下:①自由懒散型:如,每天都可以上网;不留作业;不学习就可以得到知识;每天睡觉不上学;吃、喝、玩;有钱,有吃不完的东西。②浪漫型:如,环游世界;拥有爱情;自由;航海;无忧无虑;干自己想干的事,拥有亲情、友情、和睦的家庭。③事业型:如,实现自己的理想;做有挑战的事;当大官;考高分,成绩好,找个好工作;上好大学;付出得到回报;付出的过程;用勤奋达到自己的目标。④渴望理解型:如,有开明的家长;得到别人的关心;得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父母的表扬;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两名学生对我的触动颇深。在和二班赵某交谈时,他的第一句话就说:幸福就是不上学,去死。这名学生性格内向,平时很少说话。平时考试在10分左右,在班里总是倒数第一。这次他语出惊人,在学习的比较中,他是别人幸福的基石,他没有和班里任何人比较的资本。我知道他承受着何等压力,但万没想到学习把他压迫到这种程度,我相信他的话是发自内心的。还有就是胡某,他一向顽皮、懒散,上课总是左顾右盼,爱和别人说话,学习平平。这次他眼睛湿润着说:“幸福就是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说完后就趴在桌子上抽泣起来。我感谢学生对我如此的信任!我被学生的真诚所感动!我一直以过来人的角色而自居,以经历过学生生活而骄傲,总认为很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这次调查,我问自己:我真的能够了解每一名学生吗?我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我对于每位同学的观点都给以充分的肯定。学生也因我对他们观点的尊重感觉和我的距离近多了,通过他们真诚的眼神我能感觉到。
最后我做了总结:这个命题没有统一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达到这样的共识:拥有我们所要的事物比没拥有要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是一种比较。那么学习中如何与别人比较呢?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应目光远大,志存高远,不仅和本校的学生比,更要和全区的学生比。对于中等的同学视线应向上看,如果总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永远不会有进步。对于成绩较差的人,首先要和自己比,用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不是比分数,而是比今天是否多看了一页书?是否提了一个问题?是否看懂了一个定义、定理?
自那以后,我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和纪律问题大的学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上课提问他们一些很基础的问题,并坚持引导他们回答出来,从不因为一时回答不出来而就让他们坐下。经常把一些班里的事情交给他们做。
事情已经过去了近半年,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精神面貌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里的废品每次都是胡某负责卖掉,并把钱交给老师作为班费。新学期刚开始,他的父亲一直住院,他和继母每天轮换在医院照顾,他每天还要负责接送小弟弟上幼儿园。我鼓励他“你很坚强!”后来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我就在班里对大家说:“胡某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很了不起!”同学们对胡某有了新的认识。课下他说自己感觉在班里比以前有了地位。我找到了变化很大的俞某。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课上一直沉默寡言的他上课也有和别人交流学习问题的现象了。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在胡某的帮助下他自己居然做出来一道题,他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他说这种感觉很幸福,有一种成功感。更让我备感意外的是,他主动向我提出他对班级专栏设计的想法。课下我又和他谈起去年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我问他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回答吗?他说“记得”。“我记得你当时的回答是:幸福就是不上学,去死!可能有些人不相信你的话,认为你是在开玩笑,而老师相信你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我又问他现在还有这种感觉吗?他说“基本没有了,还有一点点,但比以前好多了”。我让他谈谈现在的感受和想法,他说:“在学校学一点是一点,总比一点都不学强”。 这种想法对他来说很难得。我问他老师现在能否取得你的信任?他沉默。我又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和老师之间在心理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他说还有一点点。“那么是什么样的问题不愿和老师交流呢?是学习方面的?”“不是”“ 还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解学生的重要,同时感到任重而道远。
任何受压抑的人都需要受到正面的关注,渴望别人的理解。我们的学生更是渴望老师的理解、尊重。大道至简,“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每位老师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