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我见
2012-04-29王金鹏张玉
王金鹏 张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取得长足进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众多的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大,竞争日渐激烈。学生的压力不断加重,尽管我们在不断推行并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竞争不减则压力不退。并且,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是个未知数。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有两大块,一块是家庭教育,一块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很早就推行并倡导的,但是在近些年才不断突显出其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家庭教育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众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先进。然而,如何合理利用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成长、成才却无一定论。这也导致不少家长过分重视家庭教育,过于看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溺爱,但这种溺爱却不一定孩子们想要的。各种补习班,各种家教,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全才,可是他们真感兴趣吗?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吗?不一定。当然,家长也有苦衷,自家孩子不学,别人家孩子学,不就落后了?将来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就出来了。何不想办法让孩子感兴趣?何不也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对家长、对孩子都会好一点。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们懂什么啊?未来的路还是要我们帮着规划才好。可我们设计的道路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吗?一定适合孩子的发展吗?我们足够了解孩子吗?很少有人答得上来。与其说我们在帮助孩子规划人生,倒不如说我们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修剪一个盆景。有多少孩子喜欢做父母的盆景呢?叛逆很可能因此被加剧。孩子不听话,或许是家长不懂在先。多跟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使得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另一极端的家庭教育存在于中国的部分农村,也就是基本上没有家庭教育。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就是供孩子上学,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在这些地区的家长们不得不先考虑孩子的物质保障,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或者由其爷爷奶奶看管,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淡化许多,甚至导致部分孩子对学业失去信心而辍学。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教育就该是学校的事情,学校有义务培养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赚钱供养孩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学校教育是针对集体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一点只有家长才最清楚,学校教育只是提升孩子的普遍认知能力,对于个性的发展终究不能令人满意。也尤其在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关于学校教育,我们不得不与相关部门的政策联系在一起。我们在不断推行并加强的素质教育也正是我们还要继续为之努力的方向。中国教育的多次改革无非就是想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希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往往政策的落实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很可能遇到很大的阻力。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并不断落实,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地区甚至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地区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时候大打折扣。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还不够完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考试成绩几乎是唯一衡量标准,这也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得不向应试教育倾斜,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学生似乎只有拿出好的成绩来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教师似乎只有拿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来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校似乎只有拿出更多的好成绩才能说明教育的成功。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应试只是考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往往会把这两种教育对立起来,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包含关系,并不对立。也正是由于我们的错误理解才导致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学生苦、老师累,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也就仅限于纸上谈兵。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似乎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不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教会学生方法、能力,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当学生有真才实学的时候,应试只是展现其才能的一种方式而已,也就不在话下。
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发展足以称得上是飞速。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问题发现了,就总有解决的办法,相关部门也正在不断努力,中国教育的改革还在不断与之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当然,一种教育模式的形成是需要全民的密切配合才能将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重视教育并懂得教育,才会培养出更多的真正有素养、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