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抛给学生什么样的问题
2012-04-29吴芳
吴芳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将“问题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推动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把问题抛给学生。
2006年第6期《课程·教材·教法》刊登的王鉴教授《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一文中的戴老师,在特定的情境下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她没有脱手不管,而是一边在同学们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边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然后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同学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时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几处都遇到了困难,虽然她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但他最终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下面这个案例中教师也是在关键时刻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但结果却令在场的所有人尴尬。
2010年10月23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区小学优质课竞赛,早上8点抽签,我抽到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10点开始上课,我先和学生打了个招呼,混了个眼熟,然后就去备课了。上课前,我先放了一会儿关于狼牙上五壮士的战争录像,然后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读课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随后我们一起来解决,最后从中选出几组进行比赛。读了几遍之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分组表演。有的同学用彩笔把自己鼻子下面涂成了黑颜色,打扮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鬼子,还嘴里不断念叨着“Ba Ga 什么的”,“五壮士”也个个脸上露出了不屈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到跳崖的时候了,其中一个喊了一声,然后“五壮士”一起跳了下去。我觉得有问题,就让下面的学生再读了一遍跳崖的这一段,然后让他们继续去表演。结过还是没有理解其中一个词(接二连三)。我又让他们自己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似乎懂了,悄悄地和其他几个嘀咕了一下,然后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下去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去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我把学生不会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把部首和音节结合起来给学生讲。等讲到“承”时,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我先问学生“承”怎么读,有一部分学生读“chéng”,什么结构?我接着问,学生回答不统一,而且还争论的比较激烈。我又问,在字典里应查什么部首?其实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的心就开始不安了,学生回答不一致。但我灵机一动,想起了新课改中的一句话,把问题抛给学生。于是我就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并很自信这些优秀的学生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学生查字典时,我既没有查字典,下面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怕丢面子。也没有用心去思考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我叫了两个看似很聪明的学生,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却惊人的不一致,一个说是“了”,一个说是“子 ”。这时,我的头嗡的一声,好像失去了知觉,下面我已不记得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下课铃响了,我才清醒了。所有在场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明显地看出我抛给学生的是一个我自己都回答不上来,且没有任何价值的问题。但这次失败的课引起了我对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很多思考,并直到现在也继续思考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问题而不是答案。但绝对不是把教师不懂的问题都抛给学生。笔者认为,抛给学生的问题应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的问题,也就是精心设计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另一类就是生成的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得出自己的答案,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这种生成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怎样去评价他们的答案等等,每一个环节的巧妙处理都是教师智慧的展现过程。
总之,我们抛给学生的无论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问题,首先应是有价值的问题,更应该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