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重要作用
2012-04-29宋卫义
宋卫义
【摘要】近年来,引发争议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层出不穷,可见中国政府发言人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案例,揭示出新闻发言制度困境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和存在的重要作用,希望历次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失误教训能最终推动我国新闻发言制度改革。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工作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正如原国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所说:“发言人的一句话有可能令领导不满,被媒体炒作,遭网民恶搞。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谈‘虎色变”。新闻发言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而对于政府来讲,新闻发言工作也是在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眼里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一个途径。
发布重要信息,代表政府表态,引导舆论方向
政府信息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消息来源,同时,信息发布也是政府加强话语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国家,总统和各联邦政府机构的发言人就是全国最新社会经济状况相关报道的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通常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通过媒体记者了解到的仅仅是最新的新闻事实,对于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还不够,人们还需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等等。诚然媒体通过连续、深入的报道也能够解决这些疑问,但是第一时间的政府新闻发布却是解决这些疑问的最直接和最权威的途径。例如去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我国盐慌风波。
传播学认为:当信息过量时,容易引起人的焦虑;而对于信息缺乏、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时,人的恐慌情绪就会被激活。盐慌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人对地震的相关知识匮乏,当灾难来临,人们不明就里,就会容易偏信谣言,产生恐慌。而事实证明,这一次盐慌的快速退潮,也正是得益于政府权威信息的及时公开发布。只有当政府公开向公众承诺:一方面我国有充足的食盐储备,足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食盐也并非是防止和治疗核辐射的良方,真正的释疑解惑,民心才得以安定,舆论才得以恢复正轨。
代表国家和政府形象,维护和谐社会关系
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对外对内沟通的桥梁,是政府的一个形象窗口。外国记者常常对中国的社会事件和舆论环境产生误读,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在重大新闻发布过程中的表现不尽人意。新闻发言人是外国记者看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但他们总感觉真正开放的“窗口”很少。德国体育通讯报驻京记者马舒描述我国的政府发言人,“他们看上去冷冰冰的,照本宣科,往往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他甚至想不起来哪位发言人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外媒和公众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已经产生刻板印象,即官僚习气,套话多、发言冗长、空洞、甚至掩盖真相。
去年“7·23”特别重大动车事故,铁道部次日即召开发布会,但从社会反响来看,这一场发布会使铁道部原本就不佳的形象雪上加霜。公众随后就通过网络对这次发布会表达了愤怒和质疑,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对于媒体提出的很多问题,新闻发言人不仅回答得非常不准确,还夹杂一些情绪化表达,使受众反而产生一系列新疑问,没有达到新闻发布会拨乱反正,厘清事实的目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这种强势语言的出现,不仅损害了新闻发言人个人的形象,也伤害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7月27日《环球时报》社评有一段话:“可以预见,将不断有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卷入公共危机中,它们在舆论面前的笨拙将不断显现。这些笨拙将给中国的形象抹黑,并将一点点损耗中国的政治资源。”我们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要充分展现责任政府自信民主开放透明务实的形象,维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如果适得其反,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依托。
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环节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这个定义出发,“非典”、 “躲猫猫”、松花江水污染、汶川地震、“7·23”动车事故等类似事件均可归为突发事件。
经验告诉我们,突发事件无可避免。若在事件发生后处置得当,突发事件有可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一定会演变为公共危机。但如果处理方法不好,就极有可能导致事件的恶化,从而转为社会危机,引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突发”与“危机”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新闻发布的策略与成败则是决定事态走向的关键因素。
当突发事件降临时,涉及到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迅速反应、通力协作,以最高的效率控制事态、解决问题,新闻发布则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理性政府在突发事件面前,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出击,公布真相、占据信息公开的制高点,避免谣言有机可乘。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做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安抚民心、鼓舞精神的积极作用。所有成功的危机处理,一定是以最快的反应时间,最诚恳和负责任的姿态,以人为本的处理措施为基础的。在社会已经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企图掩盖真相、推托责任的新闻发布,只会导致危机愈演愈烈,将当事方拖入泥潭。
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化构想
种种事实表明,新闻发言人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作用是越来越明显,但新闻发言人的队伍发展却相对滞后。笔者认为,要想推动新闻发言机制的快速健全,新闻发言人应该定位成一个职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务。
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就是公开向社会招聘的,很多是记者出身,他们熟悉媒体传播与运作模式,了解如何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而中国发言人几乎是官员出身,缺乏媒体经验。在选拔方式上,也是内部任命,官员兼任。要想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加规范有效,新闻发言人职业化应该是必经之路,即通過新闻发言人才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上的创新,使具有专业资质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对这一重要岗位设定统一的准入制度。也许这样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新华社安徽分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