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2012-04-29郭荣中杨敏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空间差异主成分分析法湖南省

郭荣中 杨敏华

摘要:以湖南省14个市(州)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主成分分析法;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115-04

Spati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in Hunan Province

GUO Rong-zhong1,2,YANG Min-hua1

(1. 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2.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ccupation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410004,China)

Abstract: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from spatial difference aspect was studied, which took Hunan province as a study region. A set of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urban land u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urban land use conditions. Finally, land us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four aspect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spatial differenc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unan province

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城市化发展不可能以无休止地侵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为代价,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发展道路。土地经济学家伊利等[1]、马克伟[2]、毕宝德[3]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定义;甄江红等[4]、肖梦[5]、龚义等[6]也都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以湖南省14个市(州)市区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旨在为提高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10位。全省总人口6 845.20万人。湖南省下设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计122个县级行政单位,2008年全省GDP为11 156.64亿元。

1.2资料来源

土地面积统计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社会经济资料来源于同期统计年鉴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

2评价方法

2.1评价因子的选择

主成分分析在驱动力和驱动机制分析方面有较为成熟的应用。主成分变量是根据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组构,它能够反映原有变量大部分的信息。限于资料的有限性和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性,有关驱动力的研究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合适的选取指标的标准。根据2008年湖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遵循以综合性、主导性、指标的可获取性为主的原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7-12],结合湖南省各市(州)的实际情况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选取了以下16个指标进行评价:x1为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km2),x2为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人),x3为地均从业人员数(人/km2),x4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x5为人均道路广场面积(m2/人),x6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m2/人),x7为人口密度(万人/km2),x8为地均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万元/km2),x9为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km2),x10为地均工业产值(万元/km2),x11为地均财政收入(万元/km2),x12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3为人均绿地面积(m2/人),x14为人口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x15为固定资产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x16为财政收入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

2.2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了使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分析时需进行标准化处理,经变换后,每列的最大数据变为1,最小数据变为0,其余数据取值为0~1,以帮助解释特征值和更清楚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评价指标有效益型和成本型两大类。效益型指标为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成本型指标为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应予以区分。

对效益型指标,一般可令:

Zij=(Yij-Yjmin)/(Yjmax-Yjmin)

(i=1,2,…,n; j=1,2,…,m)

對成本型指标,一般可令:

Zij=(Yjmax-Yij)/(Yjmax-Yjmin)

(i=1,2,…,n; j=1,2,…,m)

式中,Zij为无量纲值,Yij为不同方案下的指标属性值,Yjmax、Yjmin分别为指标x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样无量纲化后决策矩阵为Z=(Zij)n×m,显然Zij愈大愈好。

2.3评价步骤

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提取主成分,一般来说,提取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以上比较满意,然后是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以及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和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P=(λ1F1+λ2F2+,…,+λnFn)/■λi

式中,P为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λi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Fi为各主成分的得分;■λi为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3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3.1评价过程

以14个市(州)市区的16个指标为评价样本,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主成分分析。各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见表1。因为前4个成分1、2、3、4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已达80.661%,故保留这4个成分作为主成分就能概括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x1、x11、x2、x8、x9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分别是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概括为城市土地投入产出集约指标;第二主成分F2在x12、x13、x7、x4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分别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可以概括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集约指标;第三主成分F3在x14、x15、x16、x5、x3上载荷最大,这些指标分别是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固定资产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人均道路广场面积、地均从业人员数,可以概括为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指标;第四主成分F4在x4、x7、x13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分别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可以概括为人口集约指标。

依据表1的各主成分的得分系数和标准化后的变量数据,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Fi=■Cijx′j i=1,2,3,4;j=1,2,…,16

F=(0.332 21F1+0.206 26F2 +0.166 02F3+0.102 12 F4)/0.806 61

3.2评价结果

14个市(州)市区的4个主成分的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3。由表3可知,综合得分分值最高的为长沙市(2.082),最低的为怀化市(-0.191)。说明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市(州)之间是不平衡的。而且从各主成分得分排名来看,第一主成分即城市土地投入产出集约指标的得分排名中,长沙市、郴州市、常德市得分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用地集约水平相对较高;而邵阳市、衡阳市得分偏低,用地集约水平较低,间接说明其集约用地水平提高潜力较大,应该挖掘土地经济价值。第二主成分即城市生态环境集约指标,反映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从得分排名来看,岳阳市排名第一,岳阳市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今后应继续保持这方面的优势,努力建成生态城市。第三主成分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指标,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特征,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城市的发展状态,城市规模总量的潜力状态,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潜力大小。第四主成分即城市人口集约指标,通过人口规模和人口质量来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益阳市得分最低,在人口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3.3评价结果分析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即城市土地投入产出集约指标的得分排名中,长沙市、郴州市、常德市排名为前三名,与综合得分分值的排名是一致的。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土地投入产出集约指标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整体来讲,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高投入来获得土地的高产出。但是不同城市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贡献率也有所不同,即使综合得分位居第一的长沙市在生态环境集约指标方面的得分也只有该项排名第一的岳阳市得分的约50%,在该影响因素上长沙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又如综合得分排名较后的娄底市,在第三主成分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上却得分最高,表明城市规模总量呈挖潜状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各城市应结合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加大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得分较低方面的重视,借鉴先进经验,找出适合各自土地集约利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制定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但研究只是通过比较排名得出各市(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对情况,如何比较各市(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绝对变化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对策与建议

4.1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推行集约用地模式

首先是大力实施城市土地置换工程,显现城市土地价值,使商业、金融服务业等集中在城市区域中心,居民住宅汇集在城市中间层,而工厂、仓库分布在城市边缘,以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实行旧城区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降低城市规模外延扩张速度,减轻耕地保护压力。最后是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做到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立体化。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很大的容量,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后备空间资源,拓宽集约利用土地的渠道。

4.2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土地供给量的逐年增加,但耕地资源紧缺的市情要求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从追求单一地块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市域城市用地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在功能分区上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环境配套设施。

4.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型、生态型产业

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正确选择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环境容量有限,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防止环境质量的降低,应坚持产业结构轻型化的方针,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4保持城市土地的自然生态平衡

城市土地是自然地理的综合体。因此,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城市空间布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特别要保护好城市的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是区域中生态质量的共同保证,应严格控制其开发强度。另外,在生态敏感区外适当设置生态敏感协调区并加以控制。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禁止工业企业和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進入,保持其自然生态性。

参考文献:

[1] 伊利 理查德 T,莫尔豪斯 爱德华 W.土地经济学原理[M]. 滕维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马克伟.土地大辞典[Z].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838-839.

[3]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39-141.

[4]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05-253.

[5] 肖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46-49.

[7] 冯科,郑娟尔,韦仕川,等.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11-814.

[8] 费罗成,程久苗,沈非,等.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比较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90-94.

[9] 曹银贵,袁春,王静,等.1997~2005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86-93.

[10] 范辉,冯德显,余国忠.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113-118.

[11] 邱士可,王莉.城市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10-113.

[12] 黎孔清,陈银蓉.香港城市土地多元集约利用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2):119-124.

猜你喜欢

空间差异主成分分析法湖南省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昆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