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2-04-29邹伟

金融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商业银行问题

邹伟

摘要: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问题;应对措施

2004年,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实施该制度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不良贷款率从2004年的13.2%下降到2011年的1%左右,贷款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在该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定性标准多,没有明显的量化尺度,导致信贷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其核心定义。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不像以前可以按照逾期天数来进行贷款的分类,而是需要信贷管理人员对贷款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现金流量、信用支持和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确定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进而进行分类。但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中,定性的标准多,定量的标准少,每一种贷款的分类的特征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点是每一类标准均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只是程度大小不同。因而根据标准进行分类时,误差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影响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许多商业银行从控制贷款风险的角度出发,根据本地区、本银行的情况从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分类程序等方面对五级分类标准进行了细化。但是,不同的银行之间的分类标准差异很大,导致不同的银行对同一笔贷款的分类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甚至在同一银行,不同的分类人员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同,对同一贷款项目分类判断也不一致,难以对贷款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二)商业银行一些内部制度影响了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管理实行的是总分支行制,为了实现整体的经营目标,上一级组织会将每期的任务量化并层层分解分配到下一层组织。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如果不能将上级下达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影响下级分行的业绩和工作人员的薪酬。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控制不良贷款率的压力很大,在此背景下,基层支行信贷人员对分类准确性和过程不能够认真对待,而关注的是贷款的分类结果,甚至有个别支行不惜掩盖贷款质量或者滞后反映不良贷款。鉴于此,许多银行收回了基层支行贷款分类的认定和调整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分类结果的准确,较好地防范了操作风险。目前的情况是贷款五级分类的调整必须经过有权部门分级审批,对于一笔贷款的分类的认定和调整需层层上报,中间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不能及时地反映贷款质量。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贷款的五级分类方法需要信贷管理人员有丰富的信贷管理经验,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而贷款分类工作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工作量较大。最近几年,随着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增加,信贷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性加大,而补充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直接上岗进行分类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银行在管理上仍然实行“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的双轨制,不少老员工对五级分类工作重视不足,简单地用贷款逾期期限替代贷款风险分类,“逾期”贷款变成了“关注”。把“呆滞、呆账”贷款变成了“次级”、“可疑”或“损失”,如此分类上报,完成了任务就万事大吉,人为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造成基层银信贷资产质量反映失真,也造成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与贷款的风险程度不匹配,积聚了信贷风险。

(四)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制尚未健全,财务数据失真影响分类的准确性。我国虽然有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但是对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力还不够,信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一些客户在还贷的问题上大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不仅难以对众多客户进行详尽调查,连基本的信息掌握都很难做到全面准确,难免产生信息掌握的片面性。虽然在《会计法》和《刑法》中有关于“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的规定,但是内容较为模糊,对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刑罚制裁规定。因此,在工作中,一些企业信用观念较差,提供的财务报表可信度低。纵然银行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但无论多么科学与完备的测算方法与手段,只要建立在虚假的,不真实的财务数据基础上,都不可能得出客观的分析结果。

二、解决贷款五级分类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工作,进一步细化贷款分类标准,争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每一笔贷款,使五级分类工作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监管部门应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发出更为合理和更加具有适用性的贷款细分标准。有实力的银行可以再风险控制部分设立专门的团队,利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分析贷款的运行情况,为贷款的划分提供更加清晰的定量标准。同时,各级金融机构应加强贷款分类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应用,充分利用分类数据资源,调整商业银行计息方式,由于关注类以下的贷款多数是减值贷款,相应利息的核算应有别于正常贷款,从而真实反映银行成本和利润。

(二)完善商业银行与贷款管理相应的内部制度,营造重分类过程的环境,并加大检查处罚力度,保证制度贯彻落实。商业银行要完善诸如包括贷前检查、贷中审查、贷后调查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内部考核制度。各行要实行科学量化的考核制度,使银行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能够有时间去全面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并将它完整地进行记载和充分地进行交流,根据借款人情况的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在此过程中,各行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客户经理重视贷款分类过程,不应过分强调对分类结果的考核。同时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全面实行分层检查制度,即由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实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审批权限内分类业务的检查,并做好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性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检查与奖惩相结合。

(三)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完善招聘、培训等一系列的人员管理流程,调整优化信贷人员结构,建立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管理、业务素质高、具有一专多能的信贷管理队伍。在招聘环节,加强对贷款五级分类理论知识的考察。在培训环节,定时组织开展贷款风险分类理论与实务、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促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有效运作。

(四)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及时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包括借款人、担保人等主体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等,逐步健全信贷档案以及企业、个人信息库。其次,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整理研究。要对借款人提供的基本信息特别是财务报表进行严格审查,通过现场检查等多种方法确认可靠程度,对借款人未来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再次,利用各种分析数据,实事求是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准确分类。最后,要加强五级分类管理有关系统软件的开发、升级。可以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行业信息”和“五级分类”两个模块。“行业信息”模块主要收集与借款人行业相关的信息。可以由总行或者分行的贷款管理部门收集,及时共享给各级分行的客户经理。“五级分类”模块是具有贷款的自动分析的功能群。一方面,该模块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自动分析与比较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与信用偿付情况。另一方面,将结果进行纵向分析,比较该数据与企业历年财务数据和行业信息,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使部分定性指标转变为定量指标,便于进行贷款分类。

(五)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们需要健全相关的信用法制,使信用法制成为政,银、企多方共赢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好信用制度。建立合理适用、并一视同仁针对全体公民的失信奖惩机制,使失信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将受到严惩,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贷款的方法,也是一种贷款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思维方式。我们在进行贷款管理时,要透过五级分类的理念,来指导和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石凤翔、王怀中等.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几个难点[J].河北金融,2000,(4):50-51.

[2]焦艳玲、安云.加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夯实贷款风险管理基础[J].吉林金融研究,2006(8):64-65.

[3] 朱宗宁. 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安金融,2006(1):59-60.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商业银行问题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