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乐感,提高欣赏能力
2012-04-29徐海洋
徐海洋
摘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乐感及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是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现就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及音乐欣赏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音乐乐感音乐欣赏培养方法
音乐教学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深化为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以形成乐感,从而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一、利用音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乐曲的强、弱、快、慢及音乐表达的情感。如果再经教师的分析,就更能够正确地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就先讲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再欣赏交响乐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那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加入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故事情节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旋律。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对乐曲深入感受,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音乐的感受也因人而异。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再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时通过聆听就能萌发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带来顿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听赏兴趣。
多媒体课件集音频、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利于于拓宽学生视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枯燥与单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欣赏戏剧《红灯记》片段时,教师可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戏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等信息用直观的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辨认、欣赏。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灵活运用,同时还要设计好各种呈现形式的使用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得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以音乐为主,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提倡“科学综合”,而这种综合指的是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不是和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综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明确音乐的表现形式,注重启发、感受、体验、创造表演等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的状态下,还能够学到知识。如在学习说唱艺术单元的时候,让学生理解不同曲艺种类的音乐风格,包括苏州评弹《风雨归舟》、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等,让学生尝试着用京韵大鼓或者苏州评弹的形式来进行演唱。这其中的难点就是京韵大鼓与单弦牌子曲比较难以分辨,应从伴奏乐器、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特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能从感性上对这两个曲种有初步认识,进而能初步感性地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在各个曲调都欣赏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音乐方面的知识,综合比较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苏州评弹的音乐特点、方言种类、伴奏乐器,并结合教材,着重讲述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以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苏州评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产生了几十种唱腔,现今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曲艺的代表之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四、运用对比手段,增强欣赏教学效果。
对比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让学生结合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首先可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特别是经典作品,后人会进行改编或运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有区别的,但是其实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这些是学生经过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例如:《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区别,然而就本质来说,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能领悟到。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09,(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音乐时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