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与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2012-04-29盛海洋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机制

盛海洋

摘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的。产学合作可以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不同层面上,通过专业设置与改造、课程开发与建设、行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多种途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包含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机制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途径。产学合作可以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不同层面上,通过多种途径实施。

1.1专业设置与改造。

专业设置是高职高专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求得生存,争取发展,走产学结合办学道路的首选途径。目前江苏交通行业已拥有各类资质施工企业366家、监理企业67家,到“十一五”期末,江苏交通各类人才总量需求将达到13万人,其中技能型人才总量要达到7万人。根据对省内13个地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及30多家企业的走访调查,在公路水路及地方铁路领域,施工员、监理员、试验检测员、养护人员等各类工种每年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在2500人以上。目前江苏省开设交通土建类专业的职业技术类院校13所,从数量上对技能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结构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尽如人意,与“零距离上岗”存在差距。为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参与下,重新设置交通土建类专业,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理论课中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比例,以便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邀请10多位行业专家参加了“小范围、大幅度”专业改革方案的论证。从企业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实施“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核心专业技能+辅助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6个交通土建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新局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10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工程监理”专业2007年评为学院“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等。

1.2课程开发与建设。

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高专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进行了课程的整合、重组、删减,增设了新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等。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重组课程内容,是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设计课程标准,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为抓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精品课程3门,主编路桥专业教材4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省级精品教材1部、职业培训教材9部。此外,还编写了实训、实习指导书及校本教材20余部。

1.3行业技能培训。

开展职后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提高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岗位技能等级认证的需求,面向社会开展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创新“校企共建培训基地”模式,3年来各种培训的受益者达1千多人。此外,近两年学生通过技能培训在省部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三等奖50多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项;毕业生“双证书率”保持100%,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98%。

1.4科技服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工作,攻克行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还是高校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的具体体现。通过校企密切合作,以共同承担横向课题、挂职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方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通过培养,32名教师获得路桥类职业资格证书。近4年来,教师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41项,发表论文115篇,培养成为省部级专业(学术)带头人、省交通系统教学名师等3人,各专家、专业委员会委员4人。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内涵,是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由学生、学校、用人实体和政府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的运行包括生产、教学和科研三个层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体由学生、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三者构成。它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的关系,即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高职高专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

2.1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从需求角度看,企业需求的是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才和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学生需求的是获得优质教育服务,打下顺利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基础;学校需求的是培养合格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基地和技术服务的对象。从供给角度看,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指导者和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学技术研发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学生能为学校提供培养对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形成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反映各自价值取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符合程度,决定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三方的利益关系,建立了指导协调组织;协调了组织,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或技术人员、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制定了章程,规定了该组织的目的、任务、职责、权利、义务和制度等;已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2.2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产(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的协调程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顺利运行的基础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特别是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上,运行安排要服从于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教学计划的实施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否顺畅、有效地运行,取决于合作双方的思想认识、组织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否完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包括:

2.2.1建立组织。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群设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校内领导组织,建立了指导协调组织。

2.2.2规范管理。校、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明确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中的管理职责。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校企合作组织参与下形成后,经学校批准执行。教务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基地建设标准、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办法等,由系一级负责实施。在实际运行中,系一级有权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活动特点,对时间安排和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做出灵活的调整,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领导组织和指导咨询组织,已建立了必要的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

2.2.3完善条件。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效运行的物质保证。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始终有一批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基地。又通过对校外基地进行分类和筛选,在30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选出15家符合校外基地建设标准要求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授予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匾牌。

2.3调控机制。

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在政府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导、规范、协调和评价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行为。校企合作的微观调控,在学校与行业层面上,要建立一定的校企合作组织形式,签订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约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规定参与方的任务、权利、义务和争议仲裁办法。校企合作调控的有效程度,是保证产学结合稳定、有效地运行,实现“三赢”目标的关键。

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和特点,灵活地安排进入基地的时间,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重要机制。如以专兼结合、理实结合、校企结合、课程与证书相结合“2+0.25+0.25+0.5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采用,第一、二学年在校开展职业基础平台和职业岗位平台的教学,通过开放实验室,围绕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第三年安排毕业班学生7月至10月到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第一个“0.25”),11月至12月利用施工淡季返校进行学习(第二个“0.25”),次年2月再次返回实习岗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0.5”)。通过“2+0.25(第一个)”的学习和“0.25(第二个)+0.5”的工作的工学交替,以项目建设过程为载体,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高技能培养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

2.4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的评价,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环节。必须确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相适应的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人才质量观。评价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一致程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制定明确的毕业生质量标准,把握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

因此,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应采取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特别要重视企业对学生“代职顶岗”使用中实际表现的综合考察,做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工作,在招生方面,统计专业高招时的报考率、录取后的新生报到率。学生毕业时,既要通过考试、考核,取得学校的毕业证书,还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社会评价工作,应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通过追踪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情况,毕业生“双证书率”保持100%,一次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9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和学生积极性,保证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稳定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于长东.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2006,1.

[3]章振周,叶文.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5]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6]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7]黄坚.高职开放式“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8]张炜,屠立.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1).

[9]龚小勇,包华林.“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12).

10]苏德权.建筑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编号ZZKT09022)资助。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机制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