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
2012-04-29张玮
张玮
摘要: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代课老师马修尽全力教给孩子们真诚、尊严和爱。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严与爱的种子,播下了理想和智慧的种子,最后收获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反思现实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想教育行为
当命运将马修带到誉为“池塘之底”的这所寄宿制学校时,马修首先面对的是一位严苛自私的校长,一群顽劣、叛逆、心灵扭曲的问题儿童。但马修没有退缩,反而教给孩子们真诚、尊严和爱。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很多老师放弃了暴力的教育手段,懂得了教育的含义,于是整个学校开始弥漫着体现人尊严的空气,连校长都被这种氛围感染,快乐地加入到学生放飞的活动中。
生活中,马修并不得意,他一直很压抑地生活,一直很沮丧地生存,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他不想当老师,却当了老师,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音乐家,可这一辈子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来到这所学校,马修不得不服从于学校制度,服从于校长的命令,但在制度和命令下他还是尽自己所能多地为孩子们考虑。虽然这些微不足道,但温暖了内心冷漠麻木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渐渐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当马修被迫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懂得尊严与爱的意义,当他们被反锁在教室里时,他们用向窗户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的纸折飞机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喜爱的老师,以此宣告心灵和精神的自由。马修成功了,这是他教师职业的成功,更是教育理想的成功。正因为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严与爱的种子,播下了理想和智慧的种子,所以最后才收获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在现实中教育到底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应给予学生尊严、爱,与宽容
电影中马修的教育行为中折射出了人本主义的很多教育理念,他将学生当成有尊严的人来看待,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还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及时的善意的沟通很重要。每当孩子们犯错时,马修立即和犯错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处境和出路,提供解决的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特别的是,马修不回避矛盾,可也从不把矛盾上交给校长或转移给家长,而是引导和教育学生一起正视矛盾,研究矛盾,从而解决矛盾。他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学生、面对困难,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马修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把教育当做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理性、能够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的过程。马修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爱和宽容,换来了学生对他的尊重、爱和信任。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马修没有把犯错伤人的李基度交给校长体罚,反而派李基度照料因他而致伤的老麦,让他借此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冲动行为的后果。最后老麦说:“他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样害羞,他已经知道他错了。”老麦的慈爱和宽容感化了李基度。我想,这是真正的教育。宽容,但不纵容,更不是宠爱和溺爱,这才是真正的师爱,真正的教育。
善于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马修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看见时,马修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那位老师不相信,警告马修不要总是袒护学生,马修气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会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真善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从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树立学习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二、教法得当、奖惩得当
学校校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他采取“刺激—反应”的模式。虽然这种强化会非常及时有力度,可一旦过分强调,孩子们就容易形成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所以孩子们在校长面前中规中矩,在校长背后则是调皮放肆无所不为,即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报复也会越厉害。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取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盯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对待孩子们严苛、冷酷、无情,而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叛逆。
马修采取的是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保护孩子们免于校长的淫威是安全的需求,对皮比诺爱护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对想买热气球而偷了十万法郎的柯宾采取的“包庇行为”是尊重的需求,而对莫朗的音乐天赋的发掘则是于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在面向所有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的差异,充分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途径最适合他们,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待智力水平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
例如:皮比诺失去亲人,弱小而孤独,渐渐孤僻起来,马修则是像父亲一样去关爱他。他从不谈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却出乎意料地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让他逐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和爱心的力量。
极具音乐天赋的莫朗。曾被前任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的结合”。他由单亲妈妈抚养,非常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当莫朗犯错时马修用“补牙”作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维护莫朗的自尊心,后来又放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在组建合唱团时发现他的独唱天赋,悉心培养。当莫朗误会将墨水瓶砸向他时,他仍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并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在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修又重新让莫朗担任领唱,给予莫朗充分的肯定,最终感化莫朗。
相反那个叫孟丹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很粗暴、邪恶、谁都不喜欢他,但他的内心还是有善良的、美好的一面,只是被“教”坏了,一个本应有无限前途却遭受人性遗弃和教育遗弃的非常可怜的孩子。他是坏教育、反教育的教育产品,是一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粗糙、暴力教育的牺牲品。孟丹放火烧掉的不仅是学校,还是一种可恶的教育。
我想,老师不管在任何状况面对教育对象的时候,心底里都还是应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四、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社会发展
教育的好坏与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好坏往往有很大的关系。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除了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外,还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在积极的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人。
马修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同校长周旋,一方面对校长妥协和退让,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念,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虽然幸福是那么短暂,但孩子们至少体验过。
我想,当我以后再面对教育理念与现实的矛盾时,遇到非常调皮或者有某种学习障碍的孩子时,遇到教书育人的艰难和痛苦时,我就会想到这部电影,想到马修老师,想到他的身上所象征的人性的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美,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默契、相互成就的美、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美。
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内涵与境界之美。
参考文献:
[1]高山.别小看心灵的力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启示录[J].当代电影,2005(5).
[2]王立.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雷芒·马修老师[J].电影文学,2010(12).
[3]王青.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J].文教资料,2009(25).
[4]高登怀.感悟人性化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J].陕西教育(高教),2008(6).
[5]赵阳.学校教育应在乎学生的幸福——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上去很美》谈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