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墨香人生
2012-04-29崔志萍
崔志萍
提到鲍世俊这位书法家,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算很多,他为人忠厚,淡泊于世,朴实与素雅的修养使他的书法风格豪放不拘,形神兼具,自成一派。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一再强调书法是一个慢活,可他讲起来,却不慢,洋洋洒洒,如做文章。自然,我们便谈起了书法。
记者:能否谈谈您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认识?
鲍世俊:书画学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就是一门学科。古代书画以其独特的历史、技法、理论、审美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据相关史料记载,书法艺术源于实用汉字的书写,中国的书法艺术作品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属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我认为中国传统书法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因为书法不仅是书写抽象的文字符号,而且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了文人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微妙的形式美感、艺术趣味等差异,彰显出了书法艺术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如明代董其昌所言:“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所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境界的艺术形式,其书法最讲究的也就是“体”了。
所谓的“体”,就是书写的具体形式,但书法形式的表现,我认为跟书写者本身的文化涵养是分不开的,因此,“体”的表现是一种极为深刻、也是内功的外显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基本上都要表现出个人的心理意境,如何表现的最美,这都与个人的修养有关,一书即一诗,文字之美,主体之美,这些“体”,都算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了。中国传统书法呈现的是书者与意境之间相互关联的文化智慧,在意象与艺术的交汇中,都可以感受到两者间的一体性,传统书法就是从个人的美感经验中延伸出关于形和相的意涵。
记者:您的书法不仅自成一派,而且您还有着非常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世人喜爱的一门艺术,在当今,您认为该如何继承和创新这门艺术?
鲍世俊:这也是我想表述的一个话题。记得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便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所以,我们的书法艺术需要继承,继承是基础,但单是拜服于古人脚下不去创新,书法艺术就会停滞,就会枯竭。郑板桥曾言:“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正是告诫我们要大胆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风格,在变化中发展书画艺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认为,传承书法,要强调自觉性,不能强制,艺术是可以选择的。但书法的创新并不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举个例子,记得我们的国粹“京剧”曾经尝试过创新的路子,在京剧中加入电声乐队,加入打击乐,想搞成中西合璧。事实证明这种创新是错误的,因为它缺乏的是一种理性思考,这如同在中式的房顶上再建个西式的城堡一样,既不协调,又显得不伦不类,这种创新,只能说是对艺术的一种不负责任。因此,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需要在传承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和创新突破,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书法的创新技法,这要求书法艺术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兼收并蓄,在书法艺术面前,墨守成规者显得市侩,亦步亦趋者显得无能,传承创新者显得睿智。所以,创新是有规矩的,要出于古法,有出乎古法,只有得来古法之真髓,取百家之长,熔为一炉,加以提炼,才能达到会通精化的程度,才能像孙过庭所讲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才有“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的理论高度,孙氏之言千古不衰,其胆略与见识不仅在唐代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仍符合“推陈出新”及“艺术贵在创新”等艺术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是一番真挚的告诫。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转型中的文化坚守,并不比发展经济轻松多少”。创新二字,道是容易却艰辛。
记者:一部分学者呼吁“书法,应从娃娃抓起”。您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鲍世俊: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守候和延续的倡导。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据我所知,这则通知一发出,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地区的小学和中学已经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就像国外,他们就非常重视书法,据我了解,现在像日本、韩国都注重在青少年中进行中国汉字书法的熏陶,而中国作为传统书法的创始国更要重视这门艺术,再比如,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朱英杰发起并成立的国际书法家协会,其目的就是更大范围的传播和传承书法艺术,这种中国书法艺术的跨国传播再次说明书法是一门值得留住的艺术。
重视书法,就应该从娃娃抓起, 练字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慢下来,懂得慢下来,书法才有质量更高的未来 。书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字描红”,也不仅仅是“为美而术”,这其实是在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汉字是中华民族之“魂”,所以,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首先要让自己的文字“叶茂根深”起来。
【 采访手记 】
鲍世俊自幼受父亲影响,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博览群书,推崇先者为师、长者为师,大家皆是吾师的谦恭原则,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吸纳并升华为自己风格的艺术沉淀。观鲍世俊先生的书风,既没有地域色彩,更难见时代局限。其书法中的楷体雄浑敦厚,刚健朴实,紧而有致,气势开张;小楷金声玉润,温情精绝,韵法相依,于俊秀之处见精神,流动之处见功夫,长篇之作见习性;行、草则虚中有实,实中见虚,错落有致,动静相连,上下呼应,落笔气势磅礴,有如泉从天降之势。其作品也被流传到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目前其中一件作品已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更为难得的是,业界公认的鲍世俊先生书法不但全面,同时还擅长刻匾,自写自刻,别具一格,身体力行的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