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向部委申请信息公开”之我见
2012-04-29陈啸
陈啸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一研究生向53个中央部委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布各部委部长2011年全年工资总额和工资构成情况,引来网络热议。
有人推测,结果是:“按照有关规定”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对网络热议不作回应。
且不管这种推测有多大市场,毋庸置疑,近年来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已迈出一些实质性步伐。问题是,对一般人而言,工资属于个人隐私,只要当事人不愿意,就应该保密,这是大家基本认同的观念。但一旦当事人变成国务院各部委部长的时候,媒体和舆论却清一色地倾向于应该公开,这是为什么呢?面对网络上此起彼伏的声音,政府又应该怎样去回应并引导民意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认真分析公众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知情权。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儿时开始的教育,使大家根深蒂固地持有这样的观念。公众理所当然地会想到,主人想知道公仆的收入为什么不行呢?同时,公民作为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公民作为纳税人理所当然地会想到,既然我交税,为什么不能知道这钱是怎么花的呢?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一切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内容,都是公众希望知情的内容,也是公众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公开的内容。如果回避公众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公开的内容,公众就会通过网络等表达不满。
第二,真正认识公众想知道的是什么。在有些地方,老百姓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个别部门在一些社会事件发生之初诸如“欺实马”、“做梦死”之类的草率表态,危机公关过程中的迟钝反应,以及之后大相径庭的调查结果,既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了黑,又使得公众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公众缺乏可信赖的信息源,转而盲目听信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内幕”,而所谓“内幕”、“真相”又常常与特权、腐败联系在一起,又加剧了公众探寻真相的迫切心理。笔者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公众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能够真正表现出与群众互动的诚意并表达出愿意接受群众监督的善意。公众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其实很简单,重点并非是部长们具体有多少收入,而是这些收入是否合理,与所做的工作是否匹配。
第三,深刻反思网络舆论态度说明的问题。公众的态度不仅表明了对真相的渴望,更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的巨大变化。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服从和族群利益至上的意识逐步消解,个体的主体意识成为集体主义观念的前提,并与集体主义意识有机统一起来;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公众更加呼唤公平、公开、公正,并更显性地将个体意愿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个体意识常常与集体意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当集体意识中的某些正向情绪无法得到合理回应时,个体往往倾向于反过来将负面情绪更加激烈地反应出来。这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又是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加以应对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提高危机公关能力和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只是从技术手段上减少了网络舆论中负面作用集聚及扩散的可能性。归根到底,公众想知道的是真相。要坦诚直面公众的诉求,展示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姿态,运用政府的善意去引导民意的走向。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因此更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民情民意,成为民意的发言人,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完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具体制度同时,可以先由人大代表人民向政府提问,成为帮助政府运用善意引导民意的载体。这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应有之义。事实上,人大开展的专题询问,就是人大听取民意后代表公众与政府进行直接互动,从而引导公众与政府一道推进工作的有益探索,加大此类探索,就可以更好地形成人民、人大和“一府两院”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