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2012-04-29叶介甫

文史春秋 2012年6期
关键词:东北局航校东安

叶介甫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没有空军的条件下取得的。但我们党在很早就希望能有自己的空军。今天,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空军。同党的其他事业一样,人民空军也是在艰苦斗争中诞生并成长壮大起来的。而被誉为“人民空军摇篮”的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其创办的道路也铺满荆棘……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去东北,创建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延安成立的航空组的同志们也在焦急地等待中央的决定。一天清早,叶剑英把常乾坤找去,对他说:“枣园有电话来,要你去,想必是谈你们去东北的问题。”听到这话,常乾坤高兴得连早饭都没有顾得吃,就急忙赶往枣园。在枣园任弼时的窑洞里,任弼时直截了当地对常乾坤说:“你们的愿望快要实现了。中央要你们马上赶到东北去,设法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你看怎样?”

常乾坤激动地连忙回答:“这是我们早就盼望的,我们要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这个光荣任务!”

任弼时接着说:“赤手空拳办航校,会有料想不到的困难,遇到问题要随时请示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部。”

吃中午饭的时候,刘少奇来了。他一再叮咛常乾坤,要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而且要把它办好。

1945年10月15日,延安航空组一行20多人星夜赶赴东北。经过1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东北,首先向东北局报告了党中央的决定。根据当时的局势发展,东北局又对建校方针、原则和具体做法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当时,日本丢弃的航空器材散布在东北各地,许多机场和飞机、器材遭到日伪、土匪、特务的严重破坏,仅留下来的一些飞机也是残缺不全:有的缺翅膀、少尾巴,有的没有胶皮轮子,有的座舱仪表都被砸碎了。为了不使这些器材落到国民党手里,或被土匪特务抢走,进一步遭到破坏,东北局指示依靠各地党、政机关的领导,依靠广大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把一切可以搞到的器材全部搞到手,迅速把航校建立起来。

延安航空组和东北局原先派去搞航空的同志一起,进行了紧急动员。大家冒着大风大雪,不分昼夜地四处寻找器材。除锦州、沈阳等地几个机场的器材没有来得及抢运外,辽阳、铁岭、东丰、朝阳镇、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北安等地凡是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留下了同志们的足迹,甚至连机场附近的山沟、村镇也不放过。大家一个一个地寻找飞机轮胎、仪表、铝皮、胶皮垫子,一桶一桶地寻找汽油、润滑油。各地党、政机关,民主联军,土改工作队和广大农民群众给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帮助摸情况、提供线索、当向导、看管器材,还支援运输工具。当时最困难的是交通不便,火车不通,收集起来的破残飞机和笨重器材运不出去。老乡们就用牛马大车帮助转运到目的地,解决了运输困难的问题。搜集器材的工作相当艰苦、紧张,不少同志累出了病,有的同志在抢运器材时被轧断了手脚,成了残疾;有的在寻找器材时误入原日军的毒菌场,中了毒,得了疾病;有的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然而,收获也是巨大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前后从各地共收集了不少破飞机、发动机、油料、仪表以及其他航空器材。虽然稍加修理就可使用的飞机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只能拆点零件来拼凑使用,但这就是航校的全部家当,也是保证航校训练的主要物质基础。

东北局派出的同志首先在凤凰城、桥头等地接收了一些航空器材,成立了航空队,驻辽阳、宫原等地。国民党军占领沈阳后,航空队驻地四周直接受到威胁,东北局指示他们迅速离开宫原向通化转移。到通化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又派来了一批干部,紧接着,又从山东抗大分校送来100多名学员,航空队奉命扩建为航空总队。经过三四个月紧张、积极的准备工作,终于在1946年3月1日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这是我党我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争取尽早开始训练,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才,是中共中央的意图,也是航校全体同志的光荣任务。但航校的训练需要有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可是航校成立以后,不到半年工夫,就被迫进行两次大搬迁:一次是1946年4月中旬,由通化搬到牡丹江;另一次是1946年11月间,又由牡丹江搬到东安。

第一次搬迁是在四平战役吃紧的情况下进行的。怎样转移呢?能飞的飞机可以从空中转场,但牡丹江机场能不能接收转场的飞机呢?消息不通,不得而知。即便可以空中转场,大多数不能飞的飞机和笨重的器材又怎么办?能不能及时抢运出去?在路上会不会遭到特务、土匪的破坏?……但不管困难多大,必须赶快转移。航校领导进行了紧急动员,布置了转移工作,决定空中、地面同时进行转移,一面派出飞机前往牡丹江侦察,一面派先遣队到牡丹江布置迎接飞机转场。经过全体同志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终于在短短几天内,把绝大部分能飞的飞机从空中转到了牡丹江,不能飞的飞机和器材也陆续运到了敦化、延吉等地。

航空学校从牡丹江搬到东安时,正值严冬季节。东安附近的机场原本就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弹坑累累,营房、仓库等建筑物都已成了残垣断壁,几乎连一栋完整能用的房子都没有。东安一到冬天,风雪连天,能见度极低,面对面都看不到人,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手触到铁上就粘掉一层皮。往这样严寒的地方搬家,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否则飞机转不出去,器材也容易受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东北解放区的进攻有向延吉、牡丹江一带扩大的态势,航校只能尽快抽出大部分人员先去东安抢修机场、营房和仓库。在当地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1个多月日夜不停地赶修、抢运,航校终于在11月底搬到了东安。

这两次大的搬家,虽然给航校增添了许多新困难,打乱了原先的工作计划,影响了训练工作的开展,但也锻炼了航校的干部,培养了同志们在艰苦条件下进行转场的能力。

训练快开始了,一连串的难题也出现了。要飞机飞上天,首先要有各种航空技术人才,要有教飞行的、教领航的;要有机务维护人员,修理人员,仪表、电气、无线电等特设人员以及气象人员等等。但教员知识差,学员文化低,教材在哪里,怎样训练,由谁来教,怎么个教法,特别是在依靠谁办航校和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意见。中共中央要求建立的是培养航空骨干、为未来人民空军打基础的航校。航校党组织坚持了我党建军的根本路线和培养工农骨干的正确方针,保证了党对航校的绝对领导,同时贯彻执行了党的争取团结,教育、改造旧技术人员的政策。

猜你喜欢

东北局航校东安
小兴安岭东安—乌拉嘎地区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霞浦东安村建成跨海大桥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东北局如何建立报告制度
国内航校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前景规划研究
东安屯有我辽阔的往事
彭真、林彪为何先后担任东北局书记
浅论彭真在东北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