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视角的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2-04-29严玫玫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学习动机外语

严玫玫

摘要: 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综述了心理学的不同视角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认知视角的不同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认知视角动机理论外语教学重要展示

1.引言

“动机”这一术语的内涵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能够调节和支配人的基本行为。外语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和学习目标的设置,对学习的成效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现代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动机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Lambert和Gardner的探索,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视角。到了9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动机理论的研究方法过分单一,与其他领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存在冲突,因此开始试图借鉴和整合主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出现了社会认知、自我效能等新的理论导向。本文首先综述了心理学的多个动机视角,然后着重地剖析了认知视角下的不同动机理论,旨在提出对现代英文教学有指导性的建议。

2.心理学的动机视角

2.1动机的生物视角

动机的生物视角关注的是本能和驱力引致的行为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和新结构主义理论。生物视角下的动机,即是本能和驱力,与之相关的动机理论有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和新结构主义理论。本能理论仅对人的本能进行了简单的分类,驱力理论刻画了驱力和行为的内在联系,而新结构主义理论指出驱力、激励和习惯共同促成行为的发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入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并且需求的实现严格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需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能论为主导的生物视角的动机理论,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2.2动机的行为主义视角

行为主义认为动机是行为受外部控制与强化的产物。强化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正强化(如老师的鼓励、优异的成绩),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相反,受到反强化,学校的动机就会减弱。Skinner的新行为主义定义强化理论是一种愉悦动机理论(hedonic theory),即奖赏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人行为的力量。Dornyei的学习情景动机说认为教学大纲、教材、方法作为学习情景的三要素直接决定学生对学习成效的预期,教师个性、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2.3动机的认知视角

动机的认知论指出学习动机是连接环境与个人行为的中间传输器,该理论较行为主义不同的是它关注的是一些不可观察的认知因素,如思维模式、意图、预期及对待特定环境的看法。这些因素经过编码、数据处理,称为可输出的具体信息。学习动机形成于目标、决策、计划及归因等认知基础之上。认知论已称为主流心理学最完整、最丰富、最具解释力的学习动机理论。

3.认知视角下的动机理论

认知视角下的动机理论包括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及自我决定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内部动因是推动人们圆满完成任务的最重要的因素,即人们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和吸引力的事情尽力完成。在成就动机的理论体系中,期望价值理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研究表明,期望和价值对目标的实现影响力不同。Dweck等人(1988)发现,不稳定的期望不利于目标的实现;Eccles(1983)发现,价值较期望能更持久地促成目标的实现。此外,如果个体对任务的完成期望很小,该任务对个人的价值就会相应地降低。这意味着期望和价值是成正比的。Feather(1988)的研究论证了这一观点。

目标设定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Lock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强调目标本身就有激励效应,目标能有效地将人的多种需要转化为动机,促使人们坚定地朝着目标方向努力,并有意识地将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作比较,及时予以调整和修正,进而高效地实现目标。

归因理论分析的是人们将个人的过往行为归结于某种原因。Weiner(1979)指出,人们主要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个人运气、身心状况等因素解释任务的结果。Weiner还进一步从三个维度,即因素来源、稳定性及可控性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类。从因素来源来看,个人能力、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属于内因,工作难度、个人运气属于外因;从稳定性来说,能力、任务难度是较稳定的,身心、努力和运气是较不稳定的。归因理论能够清晰地把握个体心理活动产生的因果逻辑关系,进而依据根据学习行为及其成果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并成功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行为。

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学系理论的创始人Bandura(1982)提出的,主要用以分析特定背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工作的主观判断,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动机。该理论能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及对该选择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改变个体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决定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是Deci和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动机理论,关注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自我决定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内在/外在动机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深入研究内在和外在动机两者的内在的具体关系。20世纪70年代Deci等研究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外在刺激削弱已存在的内部动机,即如果个体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或认为富有挑战意义的活动,与此同时给予一定的外部奖励,就会大大弱化活动对个体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当然,随后的部分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非绝对对立,它们之间可以共存,研究发现内部动机的部分内容(好奇心/兴趣与愉悦老师)与外部动机的部分内容(愉悦老师/得到高分)呈高度正相关。可见,内在/外在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外部动机的类型。

4.认知视角下的动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8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成果被逐步引入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教师开始从认知的角度丰富教学的策略,适应性地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

4.1期望价值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回归期望价值理论的内涵,不难发现外语学习动机的强度直接取决于学习者的对方结果的期望。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行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学习动机就会增强;相反,就降低。当然学习外语的价值也是外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根据Eccles等人(1995)的价值理论,学习者主要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趣味性、用途的广泛,以及学习代价的大小来综合考量外语学习的价值。学习者一般希望,学习外语得到的结果与付出的努力相称。如果学习代价太大,并且需要花费较为漫长的时间学习,即便外语学习的价值再大,也会降低学习的效价,减弱学习的动力。

4.2目标设定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会造成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也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可以说目标的设置具有多变性。Tremblay等人(1995)发现,具体的近期目标比一般的远期目标的设立更能强化学生的二语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尽力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具体的、明确的外语学习目标,并定期给予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的正面反馈,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满足感,长久地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

4.3归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大量外语学习者的经验来看,把成功归于能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运气的学生更有动力在长期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把失败认定为努力不够的学生比把失败认定于考题难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将成功归于可控的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于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自身的正面形象,保持外语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归因理论的深刻内涵,巧妙地对学生的外语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获得外语学习的最终成功。

4.4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自我效能是外语教学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二语动机框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如Dornyei,1994;Williams,etal,1997)。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表演欲,拥有足够的自信心;相反,自我效能低的学生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学习的动机不足、基于对自我效能理论的充分把握,教师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课程授课模式,加入丰富的课外教学体验(如外语系列文化节的开展,外语演讲比赛),全面挖掘学生的外语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学习动机,实现外语学习质的飞跃。

4.5自我决定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表现在外语学习本身给学习者带来的对外语文化的好奇心、学习中享有的乐趣及外语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学习者的外在动机表现在通过外语的各种考试(课程考试、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及毕业后利用外语的优势找到好工作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奇事件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合理运用外部奖赏,对于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学生来说,能更有效地促进其学习。

虽然内在动机和内化的外在动机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是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外在动机才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动力。外在动机表现在出国外语考试培训的盛行,各类等级考试的风靡,内在动机的缺乏则体现在极少有学生出于对外语本身的热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理论本身,而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环境。当然,尽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等内在动机,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灵活运用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5.结语

本文详尽地介绍了认知视角下的不同动机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学习动机决定外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可行兼具挑战性的各期具体目标,积极给予正面的肯定,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保持并增强自身的学习动机,很多理论难点尚未克服,如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冲突,认知心理学相关概念的关系假设不明等。我国心理学的研究者应把握不同视角下的动机理论,理清其内在逻辑,探寻最有效的激发我国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2]赵咏.期望价值理论及其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3]王华,王光荣.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李美荣.认知视角下的动机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Bandura,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3,(28).

[6]Eccles,J.P.& A.Wigfield.In the mind of the actor: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nd expectancy-related belief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学习动机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