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展现国家实力的 重要标志
2012-04-29MitchellBainwol
Mitchell Bainwol
流动促进经济繁荣
流动性和经济发展有莫大联系。汽车帮助人类实现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娱乐和生活方式,汽车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益处显而易见。在美国,流动性与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经济的波动与道路运输有明显的关联度。出行越多,GDP上升越多,因而流动能促进经济加速运行。个人的流动性也改善生活,让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联合国资料显示,汽车与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人口百分比之间也有密切联系,汽车拥有率越高的国家,人口受教育率越高,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人口百分比越大,其人民的预期寿命也越高,每千人拥有医生的比例也越大。尽管现在还有些挥之不去的争论,但流动性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这一点毫无疑问。流动性代表着充满活力的未来。对全世界的国家而言,流动性都是其强有力的经济发动机。汽车让人们任何时候想去任何地方的梦想变成现实,因此它成为全球人民梦寐以求的产品。如果我们想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加大流动性,将其作为造福人类的重要力量。
汽车产业面临更大责任与挑战
回顾世界汽车制造史如看一部激动人心的传奇。1950~2010年,世界汽车的产量从1100万辆增至7600万辆,全世界的流动性快速扩大。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可能会达到1.1亿辆,汽车产量增长到6500万辆用了60年的时间,未来10年中汽车产量增长将超过3500万辆。有的中国人士甚至认为这一预测有些保守。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汽车产销量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有76%的汽车由美国生产。2012年北美的销量达到76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10%。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此时飞速发展,产量从1990年的大约50万辆增长到现在的1800万辆,而且还在不断地攀升。与此同时,印度在2009年到2010年,产量增幅达34%。
欧美已经是成熟的汽车市场,未来亚洲的增长机会更大。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美国为773辆,欧盟为588辆,巴西为166辆,相比之下,中国仅有58辆。说明未来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现在的千人保有量,公路上则会有10亿辆汽车在行驶。所有的数据都意味着人类未来在环境、燃油效率和安全性方面有更大的挑战,必须在汽车的消费、环境、燃油、安全性方面寻求平衡。
消费者给予汽车制造商信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汽车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迎接环境和社会的挑战。现在美国的道路更加安全。道路机动车致死率的下降表明美国在机动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5年中人们使用汽车更加频繁,但意外交通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仍然降低25%,处于60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外与1960年相比,持有驾照的司机人数增长了2倍 ,每年的车辆行驶里程增长4倍多。
现在的汽车更加清洁,美国汽车制造商通过清洁汽车使用的燃油、提高发动机中燃油使用效率、使用监控系统等手段降低污染,目前已经将形成烟雾的排放物降低99%。汽车制造商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节能选择。在美国政府2012年汽车节约能源指南中列出了270种高里程车型,每加仑30英里;在高速路上,每加仑英里数更高。在过去的短短6年中,达到30加仑/英里的车型数量增加了290%——从2006年在售的69款增加到现在的270款。现在有更多的技术应用于改进燃油的经济性。包括40种混合动力技术、33种清洁柴油技术、4种电动汽车技术等 。
汽车也是世界上回收最多的消费品,在美国,95%的报废汽车和86%的汽车部件都会被回收、再利用甚至是修复。回收汽车每年提供可用于生产1300万辆新车所需的钢铁,并节约用于制造或替换零部件的原油8500万桶。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汽车产量的增加也加大了汽车行业的责任,消费者也希望汽车行业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中国已经做好迎接汽车大增长的准备,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会增大3倍,产量可能达到4000万辆,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占世界的一半。中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年销量冲破2000万的国家,有可能达到5000万甚至更多。
未来十年汽车制造商将在世界生产10亿辆新车,15%在美国,中国所占比例会更大。美国每次用新车替代旧车时,环境会更加清洁。可是在中国或者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更新换代却没有那么快,这对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对空气、土地、水源的影响也是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保护自己的消费者,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78个国家的道路安全报告,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及乘坐者(统称“道路安全弱势群体”)的死亡率占全球车祸死亡人数的46%。在机动化欠发达的地区,这个比例更大。WHO的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 (2011~2020)提出了五个优先权:培养道路安全管理能力,改进道路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运输的安全性,提高汽车安全性,强化规范道路使用者的行为以及完善车祸善后处理事宜。
为继续扩大流动性,必须要在迎接安全、效率以及环境挑战的同时保持消费者的负担能力,它将受到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的挑战。各国相互冲突的法规最终会提高汽车的零售成本,抑制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速度,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影响流动性和经济繁荣。法律冲突屡已见不鲜,在一个世纪前,美国总统胡佛就曾很有远见地要求美国工业应该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从牛奶瓶到汽车轮胎,包括厨房水暖煤气表等。现在的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必须要实现汽车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美国生产的福特汽车出口到巴西,大众汽车出口到韩国,而奔驰汽车出口到中国。我们很多其他的国家包括韩、日、德、瑞典等国家的产品都出口到美国,全球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而且最近10年汽车生产已经成为全球的巨大产业。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各国不同且相互冲突的法律法规阻挡了汽车产业的进步,也带来了贸易的壁垒,无论产品销往何地,全球的法规和目标如果更加协调一致,对产业而言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汽车,其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汽车制造商有不同的监管目标,为不同的地理区域设计并制造汽车将更加困难。如果要在全球实现人口的流动加快,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协调将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却非常必要的目标,协调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各地应当有不同之处,有效的协调意味着去除不必要的不同,并尽可能地增加法规相近程度。有效的协同也说明不能在各地区系统地要求相同的技术,应当考虑各个市场独特的情况。
技术是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10年中如果我们要获得最优的安全性,更清洁的环境和更好的燃油效率,我们就需要通过消费者来加速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汽车制造商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清洁柴油、撞击力吸收区域等等。这些汽车制造商所取得的进步将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中国的司机将成为这些全球技术的受益者,美国人也期望可以从中国的创新中获益。
未来应当将技术看作是处理挑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挑战的来源。比如分心驾驶,美国试图禁止在汽车中分心驾驶,目前引来很大的争议。禁止虽然看起来很妥当,如果可以不使用令人们分心的手持式设备,全部换成可以安全交流的语言控制设备,这样是否比禁止这些行为更好?
又如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汽车),它的出现显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自动汽车上配有如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一样的设备。研究表明有95%的交通事故都由司机的失误引起,如果道路上有更多这种汽车,交通事故一定会显著地减少,拯救很多生命。尤其是中老年公民,可以通过自动汽车独立出行。道路拥挤会带来诸多问题,而自动汽车可以找到没有拥堵的道路,将来人类面对的选择将不是是否拥有自动汽车。自动汽车无论何时实现,都将成为一次重大飞跃。现在司机辅助装置日益尖端化。最简陋的司机辅助装置,即后视镜于1911年开始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又引入了防抱死制动,十年后又加入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如今的车辆偏离警示系统可以帮助汽车保持在其车道内行驶,实现自行并排停放,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则帮助司机在高速路上与其他汽车保持安全的距离。当前的创新者还致力于实现汽车与汽车的通信和汽车与道路的通信。不久的将来桥梁可能告知汽车将行驶的桥面结冰了。
当前汽车产业在加速流动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功,希望未来的汽车产业能在竞争激烈但至关重要的工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根据Mitchell Bainwol先生在2012中国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