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
2012-04-29张广兵
张广兵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的关键。
一、在问题中生成,在问题中发展
古人云:大疑则有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向导,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是数学前进的杠杆。在问题中生成是指在原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创造新问题;在问题中发展就是在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再提升、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却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问题中生成,在问题中发展。教师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提问的冲动。如:在探究直线与抛物线交点问题时,我预设这样的问题: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你能确定直线AB的方程吗?如想使方程唯一,你该怎么办?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养成大胆猜想,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探求知识奥秘的科学品质。
二、关注教学细节,彰显课堂魅力
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必须从捕捉、关注课堂精彩细节入手,利用课堂上的意外,灵活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独特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所以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不可避免。教师不仅不能打压,反而要善待和有效利用这些“意外”的生成资源,回报那些期待的眼神。如:函数概念比较抽象,课堂上我请学生帮忙想出一种不易遗忘的记忆方法。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记忆的:把函数符号比喻为“加工厂”,“自变量”比喻为“原材料”,“法则”比喻为“加工的方法”,“因变量”比喻为“成品”,这个比喻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法则与自变量之间的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其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教学智慧,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播一份关爱,多撒一缕阳光
新课程要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真正使每位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得到进步,就必须解决“后进生”的问题。我认为:爱心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评价是消除后进生恐惧心理的良药;分层次教学是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困生”搭建成功的舞台,点滴的成功有可能成为学困生继续学习的巨大动力。如:作业布置上,教师根据平时上课的课堂反映分层布置作业。对后进生在数量上和难易程度上给予照顾。教师的一份关爱,如一缕阳光,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开通有效教学的康庄大道
电教媒体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二次函数图像》的教学,我在“几何画板”中通过拖动点的位置,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a、b、c对函数y=ax2+bx+c图像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函数y=ax2+bx+c图像是如何由函数y=ax的图像经变化所得,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因而,教师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在欣赏到现代科技的同时,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
五、开放的教学模式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
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上打破封闭型教学活动,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例如,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我们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1)社会调查:获得了大量分期付款的信息资料。(2)课堂探究:举一个分期付款的实例进行分析。(3)撰写研究报告:从社会实践到数学课堂,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的探究,其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学到了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增强自信,问题探究中流连忘返,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姜世武.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1(15).
[2]刘田.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快乐阅读,2011(06).
[3]任银玲.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布置与处理[J].数理化学习,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