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效应在城市发展中的表现
2012-04-29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7期
涓滴效应,也称做“涓滴理论”(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许多市场经济的信徒相信涓滴理论,即富人消费、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最终惠及穷人,如水之向下“涓滴”。
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促使公共设施及服务从主城区向新城区扩散,已成为了社会焦点。以北京为例,发达的CBD、金融街周边教育、医疗各类资源配套充沛,而新楼林立的城乡交界地带仍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这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极化效应”。按照国际经验,城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50%时,城市发展便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其中包括区域平衡发展问题。这时候,主城区的“极化效应”开始逐渐惠及相对落后地区,形成“涓滴效应”。统计显示,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超1.2万美元,城市化率在2008年时已超80%,这意味着北京应该已进入从“极化效应”向“涓滴效应”过渡的阶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便与涓滴效应异名同工。而学校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涓滴效应,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差生进步。适用话题:帮助,进步,环境,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