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2-04-29崔浩丁海燕

考试周刊 2012年65期
关键词:读书文本文章

崔浩 丁海燕

一提作文,不少学生就感到“愁”“怕”“烦”,明显表现出对作文的不感兴趣,甚至患有作文恐惧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经过调查不外乎两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无从下笔是缺乏语言的积累。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帮学生寻“源”、取“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一、创造生活,积累素材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最困难的是“无话可说”,他们的生活确实有些单调,上学——放学——做功课——看电视——睡觉。有时,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也会从他们身边溜走,他们不知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当他们打开作文本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观象,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深入生活,帮学生积累素材。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的素材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来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想。因此,我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平日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和见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当时仔细观察倾听,冷静思考、分析,而且在事后细心回味,把一些印象最深的东西随时整理出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仓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教学生对比观察,找出两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全面观察,统观全局;深入观察,通过现象说明本质;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时,还要随时纠正学生盲目乱看,不分主次;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千篇一律,不抓特点等不良习惯。

2.到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增长的土壤。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单纯的、不全面的,只有到生活中,才会使学到的东西得到验证,得到提高,才会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内容。我利用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出了课堂,领进了大自然——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我让学生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明确自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正确估价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組织学生春游,踏青,摸鱼,打雪仗,做接力游戏,领略山川大地的雄伟壮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写作欲望,增强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

3.为学生开辟材料积累的天地。

每天晨会十分钟是学生“谈天说地”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交流,谈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谈谈双休日的活动,谈谈喜怒哀乐,谈谈师生之情,谈谈定庭琐事,谈谈所需所求,谈谈科学幻想……天文地理,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让小组同学同时增加积累,节省了时间,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4.重视演讲,说写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就在于他们说得多,写得少。

我充分利用学生会说的能力,进行课前几分钟演讲。演讲的同学为了做一次成功的演讲,事先他们必须把要说的内容写好稿子,然后上台熟练演讲。同时让其他同学在听后也当即写出大致内容或听后感。这样练多了就会勤了笔头,笔头勤了,提笔成文就容易多了。

实践证明演讲是提高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它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害怕的心理,更主要的是因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而保证了写作的时间和兴趣。

二、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深厚,学生语言积累就越丰富,写作根基就越牢,潜力就越大。“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必须在阅读上多下工夫,以阅读之“劳”换取写作之“逸”。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并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寻找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记在积累本上,并记在心里,以便习作中运用。

另外,我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读一定量的优秀范文,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搞摘录:格言、座右铭、名言、优美的语句等,鞭策激励自己,学生心中就有了自己崇敬的榜样,赶超的目标,奋进的动力。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学生只有提高了阅读能力,才能更多地积累写作知识。

1.言传身教,激发阅读兴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我经常阅读课外书,把自己喜爱的文章,经常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好多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得陶醉的时候,告诉他们这些丰富的知识、动人的故事都来自书中,然后,给学生几条读书箴言:“书是不见面的老师,它默默地传授知识,传授你需要的一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认识到应和书本交朋友,书能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知识,书能把他们带入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2.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利用大阅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读书浏览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按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而读。并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文章之要义,段落之精华记下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逐渐克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如在班中建立“学海拾贝”的读书笔记本,老师作“序”,采取接龙式,每月由一名学生选取自己摘抄的最优美、最生动、最有趣的知识写下来。学生每人建立“词句银行”,把好词佳句都存进去,随时给“词句银行”补充营养,每月评出最佳“银行”。除此之外,演讲比赛,故事比赛,背诵比赛,小品比赛都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获取的信息就越多,也就越喜欢读书,从而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模仿文本,仿而成文。

模仿是人类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惧怕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

新教材编辑的都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我们教师应在分析教材时充分引导学生模仿之。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就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广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学生更可以从文本中加以模仿。如文章的结构上,《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行文层次清晰,由游历永州山水作铺垫,对比引出主体部分西山的怪特,而写西山的怪特时又层层深入,由发现西山经过到登山经过到山顶远望所见再到游山感受,行文脉络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模仿。如《青云山旅游记》一文学生写得非常顺手,好文章不断涌现。类似的《我的家乡》等文章也有同样的效果。

4.活用文本,“糅合”成文。

研读文本,最终要从文本中跳出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在分析完教材后就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引发更深的思考。

如《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文章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家乡环境,学写以“环保”为话题、以“亲近自然、接受自然”为话题的文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欣赏,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试着用笔去描绘家乡的景色。

新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可很多学生在分析完教材后就把这些好文章束之高阁。当自己写文章时,因亲身经历较少而东拉西扯、无病呻吟。其实,这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有人生体验的,如《我的老师》,有生活经历的;如《乐羊子妻》、《狼》,有深刻道理的;如学习方面的《孙权劝学》等。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积累素材以便写作,感悟文本积淀文化底蕴,在自己的写作中真正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积极乐观、敢于思索的精神面貌。

只要教师随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写作知识和技能,写作就不会因文本的分析而疏忽,相反会在我们的分析中确实把握写作的真正要领,从而提高写作效率。

总之,要写好作文,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苏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读书文本文章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