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孤独的深处

2012-04-29李德南

西湖 2012年7期
关键词:小说

李德南

记得第一次读晓枫的文字,是在2009年。那时候,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雄心勃勃地打算创办一份文学刊物,向我们组了不少稿子,其中就有晓枫的一篇。后来杂志没有办成,我也因为学业上的压力而在写作上停顿了一段时间,到去年才重新开始,晓枫却一路纯粹地走了过来,开始在《大家》、《文学界》等杂志上崭露头角。她的创作量并不算大,每篇作品却都有可观之处,质地很好。也是因为这些作品,我才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晓枫把自己看作“虚构世界里的潜行者”,事实上,她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现实人生。多年前,她曾是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所面对的大多是一些在生死边界上的病人。这其实也是一种“高峰体验”,一种“向死而生”的奇特形式。加之期间发生的某些事情,晓枫的人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其幽深、细微之处,却很难说给旁人听,旁人也难以理解,正应了一个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晓枫一再告诉我们的,也不外乎是在那段时间,她觉得很迷茫,很孤独,一直在孤独的深处,不得不拉开自己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借助阅读或写作的形式,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

晓枫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哈罗德·布鲁姆的一个说法:“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之一,因为,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它使你回归另一性,无论是你自己的,或朋友的,或那些将成为你的朋友的人的另一性。想象性的文字即是另一性,本身即能减轻寂寞感。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够认识够多的人,而且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情的打击。”我不知道晓枫是否读过这段话,我想,她一定会认同布鲁姆的睿智。

能成为一个睿智的读者是值得羡慕的,更幸运的是,一个人同时还能成为作家,将读者和作家的身份合二为一。晓枫也正是如此。这次《西湖》刊发的《迷途》,应属晓枫的中篇处女作。若是从代际的角度而言,晓枫是“70后”。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70后”,大多受马原、余华、苏童、莫言、残雪等前辈作家的影响较深;正是1980年代的先锋写作,为他们提供了写作技巧上的参照,让他们得以迅速地完成诗学或叙事学的积累,从而相对自如地在文学世界里游弋。这样一种成长方式,也大体适合晓枫,尤其是在她开始写作《迷途》的时候。这篇小说的结构和形式颇为特别,有两个上阕和两个下阕。每一阕又有四个小节,最后一阕例外。小说没有采用直线式的叙述方式,叙述视点也一再变换,可是当所有的章节合而为一时,小说的各个方面又是完整的。这里对形式、结构的重视和探索,显然继承的是“先锋文学”的传统。小说的氛围和气场,还有人物的存在状态,都还有着先锋文学的痕迹。但是,《迷途》里又确实有许多晓枫自己的体验,是一个双重文本。它讲述的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同时也是晓枫自己的故事。或者说,晓枫正是借助小说的形式,将个人的存在感受,以极其隐晦的方式编织入文本的内部。何斯、七、独眼、秦初儿这些人物,其实不过是晓枫的“心象”。这些人,看起来有着不同的面貌,其实质却是晓枫自己。他们的思想和感受,很大程度是属于晓枫的;而她所念兹在兹的,正是对孤独感的表达,以及对理解、倾诉的渴望。

除了《迷途》,在晓枫的《往事与传说》、《遗事》等小说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人物与人物之间,甚少有直接的语言交流;由于一些具体的、不堪的境遇,他们往往有自闭倾向,不愿发声,也无从发声。而小说的书写,正是试图通过对语言内核的抵达,以及对孤独者内在声音的发掘,让言说成为可能。因此,小说的写作过程,也可以说是晓枫自己艰难地言说的过程。

较之于《迷途》,晓枫的其他作品,不管是在思想还是艺术的层面,都有不一样的尝试。她一度试图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进行思考,也一再重述女性写作的惯有命题:同性或异性的爱与欲、精神或肉体的渴望与创伤、经受创伤后的复仇与救赎。而《遗事》、《往事与传说》这样的题目,不能不让人想起陈染的《与往事干杯》。她遣词造句、经营意象,乃至布局谋篇的方式,也时常能够看出林白、陈染、海男这些中国女性写作之大宗的影响。在继承前辈衣钵的同时,晓枫也在积极扩展女性写作的边界。这主要体现在,她不回避伸张自己那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也试图从内化的视角出发建构自己的女性话语,却不以反对男性中心主义作为旨归。她往往有意突入一些更为复杂、暧昧的处境,甚至不惜充当一个主义的解构者和反叛者的角色。在其小说中,对男性之恶的发掘历历可见,但却并没有将书写的过程简单地处理为道德审判的过程,更不是简单地作善恶、好坏的区分,而是试图理解这些“迷途”的人,写出他们的复杂性。

作为一位新锐作家,晓枫的文学品质是值得信赖的。每次在发表作品之前,她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修改,力求让每个细节都能尽善尽美;她对词语和细节的重视,可以说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可是对于有极高的天赋、有能力走得更远的晓枫来说,她的写作,似乎还存在着一个问题:过于依赖理念和想象力,缺乏必要的现实感。如她所言,她并没有赋予笔下的人物以“真切鲜活的血肉,而让他们似真似幻的灵魂飞荡在河庄上空”。我想,这和晓枫的写作意图有些关系。在很多时候,她似乎把写作看作一种缓解心灵冲突的方式,借此抚平个人内心的孤独,平息一些很实际的焦虑。在陈述、倾诉的同时,她又总是习惯性地独自隐藏起来,避免在小说中直接碰触那些具体的现实问题,而是采用类似于寓言化的方式迂回地说出。这种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导致她的作品有时候会缺乏现实感和烟火气。一旦过于依赖理念和想象,写作的边界就很难扩大了;有现实作为基础,小说世界也才更真实,更有力量,更能打动读者。对于深爱小说艺术的晓枫而言,我想她一定能提起勇气直面现实,越过眼前的障碍,让自己的创作进入更高的境界。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