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师院校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效度的探索
2012-04-29俞霞君
摘要:专业实习是在工作场合进行的,以知识技能运用和锻炼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课程。针对师范院校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实习的运作和经验,从制订多样、具体的实习目标,拓展实习形式、途径和开展多方参与的实习管理等方面,提高专业实习的效度。
关键词:非师范;实习效度;工作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0-02
专业实习是本科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各专业学生通过各类实习获得相关经验,并为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做好积极准备。高师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调配上仍处于摸索和调整的阶段,因此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多采取较宽松的管理,学生也往往以“走过场”的形式完成实习,实习的效度不高。英语非师范专业作为人文类专业,无论是实习的内容还是效率,都存在困境,实际效果不理想。本文借鉴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实习运作,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践目标,灵活的实践途径和多方的实践管理等可行的操作,以提高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的效度,发挥实习的积极作用。
一、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的困境
近年来,高师院校的非师范比例急剧扩大,英语专业尤为明显,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师范专业。但由于对非师范实习的管理缺少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非师范专业的实习效度较低。根据对某师范大学2007级实习生的调查发现:在一个30人的班级里,约40%的同学表示在实习过程中利用各种理由请假,个别同学甚至表示没有真正参与实习;约10%的同学提到实习过两个以上的单位,以确定是否有就业前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实习时间段“尴尬”。非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多为四年级的下半学期,两个月到半年不等。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从实习到就业顺利过渡,减少与课堂教学的冲突。但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忙于各种就业形式的冲刺阶段: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都积极准备笔试,面试;选择就业的学生往返于各类就业机会;已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又忙于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总之,这个阶段的学生如“热锅上的蚂蚁”,难以平静从容地完成实习。而学校、实习单位或实习生本人都带着“理解”的心情对实习走过场,实习真正的效果无法保证。
2.实习形式与内容不与时俱进。就业的压力下,无论实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影响。高师院校设定的实习指导思想抽象,内容理想化,形式单一:“了解社会,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了解社会改革的情况”,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实习缺少了提高效度的动力和方向。而对于实习内容,更是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3.非师范生的实习单位联系困难和实习单位社会责任感缺乏。多数学生的实习单位借助于父母、朋友的关系自行落实,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帮助。而各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或因合作层次低,缺乏吸引力,或因经费、科研等问题,接纳学生的能力有限,实际的利用效率不高。此外,实习单位社会责任感不高,对实习生缺少培训和指导,存在着把实习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使用等问题。
教学实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工作场合的学习体验。因此,从工作本位的角度定位实习,探寻对策能更有效提高实习的效度。英国大学的工作本位实习经验值得借鉴。
二、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实习
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一直是英国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主要是指在常规的课程学习外加入选修性或必修性的工作經验或实践活动。早在1950年,英国科技奖委员会就提倡:工程科技类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应该融入有计划的阶段性专业实习。此后,本科教学中进行工作本位实习(work-based placements)就在大多数的高校专业中实行,并成为英国本科教学的一大亮点。
1.实习类型。英国本科生的工作本位实习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学业必修部分的工作实习。具体有:①短期的6周必修实习(compulsory short placement)。此类实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工作的体验,实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一般技能和能力并对学习有一个情景式反思;②“薄三明治”实习(thin sandwich placement)。这由两段分别为期6个月的实习组成,一段在第二学年开始,另一段在第三学年的后期。“薄三明治实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发展技能,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经验。③一年期的“三明治”实习(year-long sandwich placement)。英国较多高校主要采用这类实习。即学生完成两年的课堂学习后,第三年的学习就是工作实习。另一类实习是在课程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一般的工作经验模块。学生主要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获取学分或者是通过从事志愿者工作获得学分,形式可以是作品设计,在岗学习或是志愿者服务。这类实习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这类实习很受到英国各类全国性组织的推崇。
2.实习的组织与运作。在英国,负责实习工作的主要是各个学院或系部。具体负责人员通过与曾提供实习机会的各类组织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各种新机会,及时通知学生。同时他们会经常走出去,寻找各种实习机会。个别学校还会组织小型的实习招聘会,邀请一些有需求的单位来校面试潜在的实习生从而预先建立联系。各学院或系部会建立起雇主的雇佣信息库与学生的求职信息库。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寻找的实习机会与雇主的招人要求进行粗略地筛选和匹配(screening and matching),目的是提高面试的成功率。筛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学生的需求与雇主的需求进行大致的匹配。另一种则是首先要求学生在前一年的学习中取得较好成绩,而后才有资格申请实习机会。
3.实习培训和指导。英国的实习生进入岗位前都会有培训,内容和时间因单位而不同。六周左右短期的实习生,通常在实习前,会得到实习单位提供的相关的介绍性材料供阅读,或是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具体指导。六个月或一年期的学生能接受专门的,系统的在职培训,或是参加内部培训,接受关于公司,行业的专门介绍。针对工作特点进行的专业培训也不少。英国实习生也有实习指导,由实习单位安排。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生都会有一名专门的指导主管或导师(mentor)。导师跟学校的老师一样,是一名工作场所的老师。从进入实习前的联系,到定期地邮件往来了解实习动态,学生与导师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及时了解情况,处理问题。
4.实习的成效。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专门对大学生工作本位实习做了一次全面地调查,并出炉了调查报告《工作本位实习调查》(Learning through Work Placements and beyond)。调查发现,实习对于学生最大的作用在于个人技能的提升。在人际交往上,提高了交流能力和客户的联络能力。在个人能力上,提升了自信心,学会了个人的管理。在学业上,更新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对专业相关事务的了解。此外,工作本位实习能有效促进就业。
英国的工作本位实习是工作本位学习的一种类型。学习以“工作”为依托,是一种基于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学习,并体现多角度多方位参与的合作教学。实习采用技能发展的方法,在工作场所提升一些技能,包括个人和社会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工作本位实习较好地满足了学业及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的新思路
借鉴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实习的思路,并结合现实条件,高师院校英语非师范专业实习,可以在目标、形式、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制订明确而具体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英语非师范生通过实习,应该具有进入社会,与人交往,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一般的英语知识及英语运用能力。这其中包括社会化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化能力侧重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责任能力和个人成长能力等,这类能力是各类岗位需培养和具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提升空间;专业技能是英语非师范生在需要英语运用的岗位上所表现出的英语语言水平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由于实习任务的不同,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近两年对上述同一师范院校英语非师范生实习单位的统计可以发现,约1/2学生进入各类公司实习,超过1/3的学生进入各类中小学实习,其余进入各类培训机构实习。公司类实习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要求高,学校类实习对于语言的基本功要求高,而培训类机构实习对于语言表达要求高。因此,英语非师范生实习,在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下,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实习对象,实习任务制订具体的技能目标。以上述三大类实习单位为例:公司类实习目标应突出专门用途英语,如外贸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运用和提高,能比较分析其与日常英语在语言各层面的差异,从而较准确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英语运用。此外,对于此类实习还应该侧重学生各种公文类能力,包括自动化办公能力,写作能力和基本商务能力等;学校类实习目标可以借鉴师范生实习目标的要求,完成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习调查,重视教师语言基本功,教师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应该侧重学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处理课堂教学事件和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等;培训学校类实习目标在突出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针对培训学校的特殊性,侧重于接受培训和开展培训的能力,对不同层次对象开展教学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及开展市场推广的能力等。只有对不同实习性质的学生提出所需侧重的具体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实习前有相应的准备和学习,实习中有重点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实习后总结出有质量的实习经验,从而有助于其今后的就业面试和就业选择。
2.设计灵活多样的技能培养途径。由于师范院校对于非师范专业相关行业的了解较少,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仍然遵循课堂本位的思路。其结果是,实习单位评价非师范学生的知识不实在、没有用,技能缺乏、不专业,不具备基本的就业技能。这种现状部分是教学内容造成的,部分与教学设置有关。这里的教学设置是指学校只认定规定的教学时段为学生的实习期,通常是四年级的第一或第二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至半年不等。这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已难以专注于实习。事实上,从实效性角度出发,教学实习可以设置成阶段性,如在大二的下学期和大四的下学期分别设置教学实习段,实习时间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而定。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多种工作形式,完成职业的选择和调整,而且还有利于体现实习对于学习的“反拨”作用,促进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习,并且使知识的掌握更生动、鲜活。此外,教学实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各种实际工作的真实现状,更重要的是具备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不是一次成型的,各种形式的锻炼和实践都有助于获得各种经验和技能。因此,英语非师范生实习的设置,除了阶段性集中实习外,还可以借鉴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学习的做法,用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形式进行补充。即充分利用暑假短学期的假期实践活动,利用学生会等机构的志愿者活动,利用各类支教等活动,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和换算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各类形式获得实习积分。高质量的实习积分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实习学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高质量地参加各类活动,而且也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掌握主动。
3.开展多方参与的实习管理。实习管理的改进在于认识到实习作为在工作场合的一种学习,体现的是多方参与的合作学习。因此,高校应与社会单位建立起某种契约性的关系,同时邀请后者参与具体计划的制订。建立有长期关系的实习基地是提高实习成效的有效途径。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应积极与外贸类公司,培训类公司和旅游类公司商洽合作,从互惠的角度开展实习基地的建设,并结合各类实习基地的实际需求与学院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与安排,使学生能提升知识与技能,得到真实的锻炼。实习管理的改进还在于学院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负责小组或实习负责人,主要的工作是与各类提供实习机会的单位、机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各种新的机会,及时通知学生。此外,实习负责小组的另一项主要任務是对学生与单位的用人要求进行大致地筛选和匹配。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找寻希望的实习单位,另一方面也为各提供实习机会的单位物色潜在的优秀员工,有利于实习之后,在双方都有意向的前提下,实现就业签约。筛选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把学生的需求与实习单位的需求进行大致的匹配;也可以是要求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以获得申请和推荐资格。
英语非师范专业的实习面临着人数多、选择少、为实习而实习的困境。但就实习本身而言,无论学生选择什么类型、什么难度的实习工作,所获得的积极收益都远大于消极方面。这从学生个人发展、学业技能的提高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实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借鉴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学习的思路,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目标,拓展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和开展多方参与的实习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使学生积极投入实习,必将提高实习效度,从而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周志明,许明.从学校本位学习到工作本位学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4):153-158.
[2]张旺君,周合兵.推进非师范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今日南国,2008,94(6):35-36.
[3]Little,B.&Harvey,L.(2006)LearningthroughWorkPlacementsandbeyond[EB/OL]http://www.hecsu.ac.uk/learning_through_work_placements.htm
[4]Mason,G.,Williams,G.,Cranmer,S.and Guile,D.How Much Does Higher Education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2003.
http://www.hefce.ac.uk/pubs/rdreports/2003/rd13_03/
作者简介:俞霞君(1973-)女,浙江宁波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