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名师之精华,绘山河之真善美
2012-04-29达子
达子
著名学者型书画家沈重携珍作《石林望峰》现身保利春拍,各路媒体争相关注。沈重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从师吴冠中、梁树年、白雪石诸先生。绘画格调清新,雄中蕴秀,注重传统与时代相随。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并获奖无数,作品被各大博物馆、中南海及美、法、德、日、新、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收藏、出版。
采访沈重前,想象着老一辈艺术家是孤傲且难以接近的,而事实却相反。也许是源于其教学生涯所积累,沈重给人感觉非常和蔼可亲。虽已73岁高龄,但依然乐观、热情,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心得收获,使人充分感受到一代艺术大师的个人魅力。他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把绘出真善美当作自己艺术创作的根本。他用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致聪慧的心灵汲取灵感;他用深厚的艺术功底,不断改良传统画技,使作品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
记者:很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想知道您这几十年来的绘画历程?
沈重:我从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上世纪50年代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跟随吴冠中、白雪石等老师习画。在艺术学院的六年里,我们几个老同学把当时有名的画家都拜访了一遍。我们看老师们绘画,在那个过程里面体会如何用笔墨,观察老师的技法。如果只是听理论,那么只能了解到一些很皮毛的知识点,而观摩的过程,它凝聚了老师们多年的技巧,真的是很宝贵,对我们这些后辈很有启发。
记者:您受过众多名师的熏陶,那么您个人的画风受谁的影响更大呢?
沈重:国画技法纷繁复杂,我的画风偏向传统,这主要还是来自梁树年、白雪石,还有当年美院里面的老先生们的熏陶,兼课的老先生有刘海粟、潘天寿、齐白石、蒲松窗、吴镜汀、宋文治等。大师们的亲自指导,画友的切磋,让我的传统技艺有了全面且扎实的基础。有一次,我和徐悲鸿的老师刘海粟先生一起切磋画技,对方用茶水替代白水作画,我们一同进行喷彩,把颜料大胆地泼洒在宣纸上,最后作品绚丽多彩、姹紫嫣红。那个创作的过程,也是很难得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记者:可以介绍一下您参加保利春拍的《石林望峰》灵感的来源及画法吗?看这作品,是把国画的方法和西画的方法融合起来了,是吗?
沈重:是这样的。中西融汇,效果很好。创作《石林望峰》是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代表中央去云南慰问知青,第一次路过“石林”时被眼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吸引住了。山石的特殊线条让我觉得大自然很奇妙,感觉很震撼,可以说过目不忘。后来我开始尝试在画作中表现出大自然的山石之美。在《石林望峰》这幅作品上,使用了矿质颜料、植物颜料和泼彩的手法;运用了吴冠中先生作画的一个技巧—用刷子去表现山石的结构;同时使用白雪石先生画竹子的方法去完善整体效果。我把大师们的不同技法结合起来,表现在一幅画上,把传统、现代以及自己对大自然的体会融于一体,最终的创作成果让我自己也颇感意外和惊喜。
记者:据说您喜欢写生,现在还经常到野外去采风,是吗?
沈重:几十年前老师就和我们说,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是要把真善美表现出来,给人们欣赏。所以,我一直坚持写生。有时候带上学生,有时候自己跑到外面去,为的就是寻找大自然对创作的启发。
记者:最近还会有新的创作吗?
沈重:最近去了黄山,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我这次是“七上黄山”,感受石缝间奇松的生命力及祖国山河之壮美,现在也是在投入黄山的创作当中。
记者:绘画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吗?
沈重:其实,我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和学生们待在一起,教授他们绘画的基本功,陪着他们到野外去写生,有时候也给他们说说自己从绘画中悟出的人生道理。我感觉国家为我投入了很多,所以我希望自己这些年从大师们那里得到的收获,可以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绘画创作是有了灵感后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很纯粹的,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