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家书屋服务水平的新路径
2012-04-29石玉琴
石玉琴
盛世兴文满园春,文化惠民暖人心。农家书屋建设是我国推行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各地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在广大農村推展开来。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新生事物能否得以健康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作为一名从事农家书屋运作的工作者,如何寻找到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服务的新路径,实现文化惠民效益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服务理念要更新。从事农家书屋工作,我们要从旧的运作模式中跳出来,更新服务理念,真正把读者当“上帝”。新形势发展要求我们,农家书屋开展服务也要降低进入门槛,利用文化资源为农民朋友提供各种服务,通过优质服务体现出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原则。做到这些,需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政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贴近”服务,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把读者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承担起为“上帝”提供一流服务的责任,把联络庞大的读者群视为职业荣誉。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中,体现出自身的人生价值。
落实规划不动摇。让农家书屋建设充分发挥支持“三农”发展壮大的文化支撑作用,进而体现出我国保障公众文化权益,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效能。这项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功在社会,利在百姓,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关心“三农”的根本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政策的出台是我们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凭依,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正逢其时。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落实政策不走样,实施规划不动摇,把这项文化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
规范管理上水平。促进农家书屋建设也要依靠规范管理来提升服务水平。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相关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行无障碍、零门槛进入。那么,处在农村一线的农家书屋如何搞好优质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始终与上级政策要求保持同心同步,以新的姿态来回应现实关切,以高效服务满足民众的夙求。具体讲,就是要靠政策引导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制度》,平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靠制度约束盘活农家书屋文化资源,不让这项事业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在每年业绩效能考核上明确并落实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促进这项新兴事业健康发展。
充实内容强基础。首先要加强内部硬件设施建设,优化农家书屋服务环境。要添置充实必要的书架、图书、阅览室设备等基本要件,逐步改善农家书屋服务条件,为读者借阅、学习提供便利。其次要增添丰富各类图书、光碟等文化品种,尽可能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特别是面对广大农村,要在推广各项农业技术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瞄准新时期农民朋友最迫切的需求,让群众从中学到新鲜有用的知识,用先进的实用技术指导农民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愿望,还能提高广大读者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服务路径要拓宽。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开动脑筋努力创新服务方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上门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活动,把农民需要的各类图书、光碟送到村,送到户,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朋友的手上。二要在春播、夏种、秋收的关键季节到群众中开展现场科普工作,注重提高农作物种植业、家禽家畜养殖业的科技水准,帮助农民实现勤劳致富目标。三要定期到偏远农村以及困难户家中进行上门服务,送去他们最为急需的科技资料,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与关怀送到农民朋友的身边。目前,我们还要在建立完善农家书屋服务网络方面下大力气,扩大服务范围,注重延伸服务领域,尽力拓展服务渠道,做到全面服务经常化、制度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落实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责无旁贷,以此为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把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文化惠民工程真正落实到农民心坎上,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