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分工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2012-04-29杨波

北方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分工产业结构升级

杨波

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内涵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界定要明确两个问题,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产生了地域分工,也就产生了区域的产业差异。在区域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以专门化、非均衡化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组合;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区域间的生产协作。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可以说是特色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据此我们可以给区域产业结构下一个定义: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是一国总产业结构的子系统。

其次,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通过产业调整,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效率和产业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在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分工水平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最终使产业结构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方向和目标是不同的,它的动态性集中表现在一国或地区资源的自由流动,最终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

综上我们认为,区域产业结构是一国产业结构的子系统,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要落实到区域。而相对于国家的产业结构来说,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方特色、非均衡性等特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也是一个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统一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更注重产业的专门化和关联性。除此之外,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一定全靠其自身,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组成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可能会推动其升级。

二、国际分工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综述分析

产业本身就是分工的产物,国际分工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拓展的分工形式,其主要模式从产业间层面到产品内层面,继而延伸到产业内与产品内贸易分工并存发展。产业内分工使得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条的拆分和重组寻找全球最低成本的加工制造环节,同时发展中国家抓住这一时机,着力于发展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产业,形成了这个价值链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根据初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固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静态福利效应、学习效应、市场规模效应等,对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大有裨益。然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比如“国际贸易格局锁定”效应。首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Krugman(1987),他指出初始要素禀赋会锁定贸易模式,发展中国家会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被锁定于低技术水平的生产。Grossman(1990)、Matsuyama(1992)、Lucas(1993)、Mano(2003)等也认为,贸易会通过模仿、外溢等途径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但是从长期看,开放经济会强化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有比较优势,使之专业化生产技术含量较低、质量较差的产品,从而对其长期技术进步产生抑制。

基于国际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但同时也会导致区域的产业低端嵌入。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指出分工是一种生产关系,会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贸易分工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实质正是通过产业链条的拆分和重组寻找具有最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的过程。简单来说,分工深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同区域寻找比较优势。直观上,国际分工表现为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然而这种价值链条的拆分与重组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低端嵌入效应,即区域经济虽然融入了国际化的分工中,但分工中却由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区占从属地位,处于低收益的价值链低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不发达区域被迫从事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环节,再加上区域自主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不显著,在国际分工中难以实现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被锁定在低端生产环节。

资本禀赋是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分工会影响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会导致新的产业的出现,对其他不同的产业的投资会导致原有产业结构的变动。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产业资本投入,特别是FDI的迅速增长。与间接投资不同,FDI资本的流动依附于产业分工。首先,FDI通过海外直接注资与后续性追加投资两种方式,增加了当地的资本存量,这一过程既可以增加投资也可以增加储蓄,从而解决了“投资——储蓄”难题。其次,FDI还能刺激当地储蓄转换,将原本闲置或用于非生产性活动的闲置资金重新投入生产领域,从而提高资本质量。从短期来看资本的输入无疑是好的,但从长期看,投资及其利润还是要回流的,会形成一个抽空效应:即随着外资进入而来的是不平衡的利益分配关系,区域的代价与收益往往不等;资本回流,沉没成本巨大;此外大规模的资金撤退还会导致金融不稳定和市场恐慌。

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生产技术提升。随着产业向区域的转移,技术也会随之转移。虽然发达国家转移的是几近淘汰或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但实践证明,这是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组织管理理念等无形资源的同步外溢与扩散也会影响区域技术的提升,而这主要得益与区域自身条件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技术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经济以及战略利益的考虑,有足够动机“防止”技术的外溢。因此依附国际产业分工转移来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手段,在损失了市场、税收的前提下,换来的却是落后淘汰的技术及设备,更有甚者,由于依附性太高或着眼于短期利益而完全丧失自主研发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区域政府考量的问题。

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实质上是一种产业间不同部门之间供需结构运动的关系。对一个产业的投资会“诱发”对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投资,这样上一期的投资可以“不经过储蓄等媒介”直接成为下一期投资的“主要潜在刺激力”。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部门之间产业关联效应弱,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部门。通过不断创造短期不平衡,进而对其他部门的增长起着重要的广泛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诱导作用。然而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产业关联问题也会产生,集中体现在下游市场控制与上游生产控制。区域产业被动接受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掌握选择权,要么选择通过控制市场以及相应的供应、销售渠道有效地控制市场和上下游的商品流通,获得较高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更大利润份额;要么选择通过技术与专利控制上游生产,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技术过度扩散,以维持技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

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产业竞争示范效应的发挥。区域产业的国际分工会导致区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出现较大的技术差距,落后的产品设备、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无疑会被先进所替代,逼迫本地企业模仿和改进,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无疑是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的。竞争会导致失败,也会促使成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是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是适应这种产业分工的典型,尤其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尤为明显。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竞争效应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会产生负影响,而对高技术密集产业的国家则具有促进作用。

三、宏观经济下的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初步分析

经济史已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期,人均GDP处于3千美元至1万美元的上升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在加速期间,经济会持续发展这是有先例的。欧美国家、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经历了一个持续长时间的快速增长。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是我国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一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我们同样存在风险,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期间出现经济停滞不前、衰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严重、高失业率、分配不公、文化宗教冲突甚至政局动荡,他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从原因分析来看,首先是成本提升,即劳动力成本以及各种生产、生活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巨大冲击,进而为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这与现阶段我们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相吻合的。其次,需求疲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也会导致中等收入陷阱。内需不足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投资需求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有效的投资机会;技术创新提升结构升级效果不显著,区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频发,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区域经济总体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着重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它们享受了加工贸易政策的优惠条件,相对单一的加工贸易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使人民币汇率上升,缩小了内地企业的销售市场,挤垮了相当多的内地企业。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繁荣和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中西地区为代价的。东南沿海和中西部经济发展脱节,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增,汇率不断提升,东中西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

从国家整体战略指导来看,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产业梯度转移红利”发挥有限。东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产业的平均集中度日益提高。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向发达地区集中现象日益明显,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西部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配套能力,这成为东部企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所担忧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各省新一轮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中,由于广大内陆地区无论是市场容量、人力资本形成还是各种制度环境都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主客观环境都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部发达地区布局、集中和发展,未来中国产业集中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会更加凸显。

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目的,相当大程度上不完全执行或扭曲了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当地提供政策保护,以达到本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以重经济绩效轻公共服务为特点的目标函数下,地方政府原本就具有以计划手段来争取市场稀缺要素的动机。当这一争夺过程再与国内地方分权的体制联系在一起时,争夺的激烈程度与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更加明显。

四、我国区域产业升级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区域经济重视产业的组成程度和组织效率,加强产业关联度

从国际视角来看,区域应该根据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而从实践来看,相当区域参与国际分工往往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这可以从资源禀赋并不富集的东南沿海说明。依靠国家优惠的产业政策参与国际分工是一种参与分工的初级形式,各区域产业政策趋同,形成同质化的竞争。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要把这一初级形式升级,除去制度外因素的影响,着重加强经济内生力量的培养,比如区域的资源禀赋、技术创新能力等。而这一内生力量的培养往往具有强的区域差异性,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内生力量组织合作,重视产业的组成程度和组织效率,从而形成一个国家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区域产业政策应将国际分工向主导产业倾斜。主导产业就是对某个区域或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的产业。区域政府必须鉴别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从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由于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能够通过改变区域经济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系统升级。

(二)价值链的攀升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当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一般来说,在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以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高度化为主要目标,要根据区域特定时期的经济状况来定。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选择。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干中学能力较强和产业间溢出显著的东部经济体而言,根据初始比较优势参与专业化分工会抑制其技术进步,而适当的产业干预政策会促进其技术进步。东部经济体要做好产业链条的某些低端环节向中西地区的转移以及主导产业关键环节的高端攀升。要降低其在初级形式下参与国际分工的地方政策优惠,有步骤的引导产业转移。同时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区域产业组织效率,促进优势产业更迭的有序演变,形成一个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螺旋上升机制。

(三)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劳动密集产业有差别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国际分工中,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是有机会成本的,即丧失发展未来竞争优势的机会。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和获取潜在优势之间的两难选择,也是一个在当前产业利益和未来产业发展二者间的权衡取舍。就我们当前阶段而言,正处于取舍的转折点,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发挥,维持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不同的是比较优势的发挥空间要实现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转移,以便充分享受“产业梯度红利”。日本学者赤松要燕行理论第三种模式曾指出,同一产业在领头雁和雁群之间存在国际和地区转移现象。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梯度差异,我国除了参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还要在我国内部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在配置资源时给予中西地区更大的倾斜,逐步提高内陆地区的技术和知识的积累能力,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其成为行之有效的政府调控手段。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四)地方分权的背景下,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要明确投资方向和提高投资效率。要引导外资和内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的方向,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的监督。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有关的制度安排,减轻GDP在考核地方官员绩效时的权重。同时应协调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考虑,统筹协调,形成全国一盘棋,明确各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方向,确定与地区优势相匹配的区域主导行业,避免各地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方向过多过全以及对本地区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避免出现产业趋同和产能过剩现象,更主要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布局,推进各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五)重视市场外决策,重提价值取向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制度经济学家眼里被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早在1973年,诺斯和托马斯(Thomas)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列出的那些因素(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等),它们并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就是经济增长本身。在诺斯等人眼里,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新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政治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收入不平等、政治不稳定、民主、腐败、寻租、制度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了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广泛研究。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市场外决策,重提价值取向。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模式来看,一方面,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实质却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工厂,从事着高消耗、低技术的重复式生产,产业附加值很低;另一方面,我国参与开放经济中的潜在优势并没有从当前比较优势里面单独凸现出来,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压力很重。同时,我们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能否在这一机遇期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每一个经济学人应该考究的。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分工产业结构升级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回暖与升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