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故乡

2012-04-29

大众汽车 2012年7期
关键词:舌尖菜品纪录片

对着一部纪录片流口水,在最近仿佛成为了一场中国吃货们集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每当我守着电视机盯着无聊广告都不愿换频道,以免不小心错过《舌尖上的中国》时,想象着在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夜里,无数跟我一样坚守的人们心无旁鹜地对着镜头闪过的电视屏幕流上一小时口水,一边咂舌一边感慨,捎带上肚子没出息地咕咕叫上几声来配合音乐,就觉得无比搞笑。转瞬之间又无比感动,甚至眼泪毫无预兆地自己流下来。其实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的口水甚至没有眼泪多。

并非要装文青,更不是素日里太过多愁善感,相比镜头里一一掠过的道道美食,大海中、大山深处、冰面之上的淳朴面孔更让我感动。从第一集讲述“自然的馈赠”开始,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没有一道生僻怪异的菜品,都是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多的,是那些艰难劳动的人们,用双手与时光为我们奉上的独特佳肴,劳动者的坚辛丝丝渗透在各种味觉中,舌尖再次迎来这些每日都有可能接触的食物时,心底升腾出的是敬意与珍惜。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这些故事的点缀。

还有更多人甚至把《舌尖上的中国》当成了一部爱国大片。地大物博的中国似乎寸土难离,因为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能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与独特食材。更重要的是,每一寸土地、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构成了整个中国,构成了“口舌相传”的中国文化。中国人对美食的理解或许比很多其他国家都要丰富,因为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里,食物被种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每一户人家窗口飘散出的食物味道,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或许这些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故乡的味道,也时时萦绕在舌尖之上,萦绕在记忆深处。

很多人每次回到故乡,都恨不能从街头吃到巷尾,想要把那些熟悉狂热却又并非时时可尝的美食通通品个遍,瞬间人人都由吃货变成美食家,开始讲究这些味道是否与记忆中的味道相吻合。从妈妈支上炒锅倒入菜籽油,那与什么色拉油、花生油全然不同的油香便开始四溢而出。一把干辣椒入锅再下菜、尖椒端上桌才淋上一圈香醋、拌菜一定要用油泼辣子、蒸鱼一定要放剁辣椒、小葱必是最后洒上的、小鳜鱼一定要扇着尾巴进汤的……若非如此,又岂是故乡的味道!妈妈擅长的是辣椒小炒肉、外婆拿手的是坛子肉、二姑才能把陈皮兔丁炒得干香鲜嫩、隔壁陈叔做的臭豆腐才能堪称一绝……若非吃着本主亲手烹制的,又岂是记忆的味道!

无论尝过多少异域美食、无论是否某时也迷恋他乡菜品、更或者明知还有更健康营养的吃法,但内心对故乡美食的坚守,对故乡的独特情感,在味觉与情感的交会中,从不更改。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味道构成了整个中国的美食文化。在生活的城市里固执地选择故乡美食,哪怕仅仅因为菜系或菜名便经常前往,是很多中国人就餐时的第一反应,因为他们相信:吃到一种故乡美食,便如同回了一趟家。

某一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仿佛说明故乡美食的情结。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的不同应季食材,哪怕面对超市里一年四季皆有的菜品,也能轻易辨出哪些是春天的最爱、哪些是夏天的必须、哪些是秋令的收获、哪些是冬令的进补……并不会因为处在不同地域而丝毫生疏。许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有别于其他美食介绍的纪录片所唤醒,飘散于心头,渴望品尝在舌尖。

猜你喜欢

舌尖菜品纪录片
团膳菜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迷惑菜品又来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假蒟叶系列菜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